天津市气象局服务小站稻品牌效益提升:气象搭桥 让“天”知“稻”
近日,在位于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农场的小站稻种植示范区,10余辆收割机在金灿灿的稻田边有条不紊忙着收割,田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据天津市农业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全市67.3万亩小站稻获得大丰收,平均亩产达650公斤,最高亩产达800公斤,创近年来最高水平。
小站稻,由天津市津南区小站镇开发而得名,为天津名特产品。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小站稻的指示精神,天津市委、市政府于去年出台了《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年)》,将小站稻产业振兴作为提升天津农业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但小站稻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十分严苛,为助力其提升品牌效益及市场价值,天津市气象局坚持以精准预报构筑防灾屏障,以综合服务提高减灾能力,以智慧气象建设成果为依托,全面开展面向小站稻产业全过程的品牌气象服务。
产前 未雨绸缪
针对小站稻产前,天津市气象局开展小站稻种植年景预测,利用农业气象年景分析模式研判下一年度小站稻生产季的气候适宜性,预估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及农业气象年景。同时,为各区气象局提供服务产品支撑和技术指导,成为区气象局服务当地小站稻生产的有力“后盾”。
今年7月,在承担天津市西青区小站稻种植项目的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展调研时,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农业事业部总农艺师杜树海肯定了产前气象服务的重要性:“这对我们准确预判和科学安排种植环节、有效预估产量等发挥了较大作用。”
为了帮助农户更有效地规避农业生产气象风险,天津市气象局联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开展小站稻保险研发,进行小站稻线上农业保险精算,开展品质保险服务。天津市气候中心农业气象科科长李春说:“开展气象年景预估让种植户对当年农业生产的风险有所了解,进而有选择地购置符合自身需求的农业保险。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我们还将小站稻生产气象服务产品与保险叠加赠送,为种植户防御气象灾害提供指导。”截至目前,市气象局已向试点小站稻种植企业发布气象保险服务产品40余期。
产中 运筹帷幄
为提升小站稻产中服务的针对性,市气象局与市农委加强配合,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小站稻从育秧到收获的每一生长发育关键期对天气条件的要求,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小站稻关键生育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
今年8月11日,台风“利奇马”北上,外围云系影响天津,使得正处于乳穗期的小站稻遭受低温和降雨天气。市气象局及时通过微信群组向市农业部门及小站稻种植大户发布气象服务专报,为各区气象局发布农业气象服务指导预报,有效减少农户损失。
此外,市气象局依据多年积累的经验,创造出一套集气象自动监测、灾害预警、环境智能控制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并于今年3月组建都市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科研创新团队,以“农业气象物联网”和“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两项重点技术为抓手开展小站稻气象服务。其中总结的一套基于物联网支撑的水稻工厂化基质育秧技术模式被推广到黑龙江等多个水稻种植基地,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此外,市气象局还开发了小站稻常见病虫害气象预报模型,针对小站稻不同发育期及时发布病虫害致灾气象灾害预警,降低小站稻生产的灾害风险和管理成本。目前,市局正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研发水稻生长发育模型,提升秧苗长势动态预报预测能力。
产后 长远谋划
为助力天津打造高端小站稻品牌,市气象局自2018年底开始,启动小站稻气候品质评价及气候信息溯源工作,通过对近20年水稻生长相关数据的收集,针对气象条件对水稻口感、营养等维度的影响展开分析,最终形成水稻的气候条件品质评估及溯源,再为小站稻贴上气候品质评估标签,提升其品牌影响力。
截至目前,市气象局已在宝坻区、津南区等天津小站稻主产区推广小站稻气候品质评价及气候信息溯源工作,为多家小站稻生产合作社贴上气候品质评价的二维码标签,提升了小站稻品牌的科技内涵和经济附加值,为生产企业“锦上添花”。
今年,依托微信平台,市气象局将小站稻服务集约化,打造了“天知稻”农业气象服务应用品牌,实现了“从种到收”种种服务信息的“一键获取”。同时,市局编制印发《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气象服务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实现对全市60万亩以上小站稻1km×1km格点化的气象监测和灾害预警服务,并将直通式气象服务推至田块,面向政府、重点稻企、全市稻农提供靶向气象服务,打出气象服务小站稻产业的“组合拳”。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