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推广节水抗旱稻(绿色超级稻)观察
“收割节水抗旱稻高兴,收割丰收的节水抗旱稻更高兴。”在分宜县湖泽镇南溪村坑背山的一丘旱地里,农民李德强挽着沉甸甸的稻穗笑道。
金秋时节,与李德强一样,我省40多个县的2万多农户,在“三田”(中低产田、抛荒田、“棉改稻”田)辛勤收获产量、品质、抗病性保持超级稻特性,又具备旱稻节水、节肥、生态环保的节水抗旱稻(绿色超级稻)。据相关部门测产,今年,全省节水抗旱稻预计平均亩产5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达680公斤,米质可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米标准。
五谷丰登,并非仅仅靠风调雨顺的大自然馈赠,在如今耕地、水资源日渐趋紧的背景下,走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离不开推广优质良种这一科技进步支撑。
“望天田”变高产增收田
秋阳下,脚踩阡陌交错的田间小路,放眼望去,永修县民强合作社种粮大户黄明的300亩节水抗旱稻蔚为壮观,沉甸甸的稻穗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
“十天连晴禾烤焦。”说起过去,黄明记忆犹新,“多年来,因干旱缺水,我家的‘望天田’一季亩产只收到200多公斤,大旱年份稻谷产量不足50公斤。”今年,他在自家30亩“望天田”种了节水抗旱稻,预计亩产一季可收600公斤。
水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一环。资料显示,水稻每年耗水量占全省淡水消耗量的50%以上。遇上“喊渴”的年份,我省大部分“望天田”大幅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同时,因农药、化肥洒在水中,只有30%被吸收,其他流入江河湖海,造成环境污染。
节水抗旱稻(绿色超级稻),是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罗利军发明的具备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在有水灌溉的高产田种植节水抗旱稻,产量和米质与常规水稻相同,但可节水50%,大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碳排放量,生产的稻谷绿色环保;在“望天田”种植,可实现有水高产、缺水稳产。行走在宜春、九江等地的田野,农民高兴地告诉记者,节水抗旱稻因具有耐旱抗高温、直播早生快发等特性,通过采用水直播旱管、旱直播旱管等技术,“望天田”实现了优质高产,提高了种粮比较效益。
收割、装袋、称重、丈量、折算……10月27日,在万载县高城镇蓝庙村农民闻冬根的田头,收割机开足马力驶向金黄色的稻田。20分钟后,一亩地的测产结果在观摩人群中激动传开:“550公斤!”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闻冬根说:“今年7月份以来,已连续多日没下雨,村里大部分农户晚稻减产50%以上,可我种植的节水抗旱稻产量高,看来是个好品种。”现场不少农民纷纷表示:“明年,我们也要种节水抗旱稻。”
在粮食生产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转变的今天,种植节水抗旱稻,是让“望天田”变高产增收田的一条新路径。
抛荒田、“棉改稻”田变良田
在我省,一些抛荒多年的农田、因种棉效益低而“棉改稻”的稻田,在种植节水抗旱稻后,正变成丰产增收的良田。
宜丰县芳溪镇南溪村种粮大户李水军指着刚收割完的稻田说:“过去这里地势低洼,分属十几户人家,由于没修排水渠,经常被淹减产。去年,我租过来后,雇了大型机械修水渠整地,种植了节水抗旱稻,连续两年亩产达580公斤。”
在省农科院莲塘试验基地育种的上海市农科院专家余新桥说:“大部分抛荒田属低洼田,易涝易旱,种粮效益较低。节水抗旱稻可在田间水源不保障的抛荒田种植。”李德强介绍,今年,他流转了300亩抛荒田,小块并大块,翻耕、平整土地后,种了节水抗旱稻,粮质好,亩产达500多公斤。
我省是全国优质棉优势产区和商品棉生产基地。近年来,受国内棉花市场疲软影响,种棉效益逐年下滑,迫切需要调整部分地区的棉花种植结构。但棉田因难以保持水层灌溉,种植常规旱稻和旱地作物效益低。可喜的是,我省传统棉区在“棉改稻”田种植适于轻简栽培和机械化生产的节水抗旱稻开始取得实效。瑞昌市赛湖农场李国根和记者算了笔账:“去年,我在棉田种植常规旱稻,亩产只有250公斤。今年,我种植了节水抗旱稻,亩产达500多公斤,节水节肥,亩纯收入可达900多元,收入是种植棉花的几倍。”
“节水抗旱稻有旱种旱管、水种旱管、旱种水管等多种栽培模式,适宜在抛荒耕地、‘棉改稻’田种植,为确保粮食生产不留死角,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开辟了新天地。”江西农大副校长、教授贺浩华说。
亟待打通规模种植推广链
我省于2014年开始示范试种节水抗旱稻,但种植面积一直在10万亩左右徘徊。而湖南、安徽等省已大面积推广,乌干达、肯尼亚、尼日利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等国家也开始规模种植。
数据显示,我省有“望天田”2593.4万亩,如果全部推广种植节水抗旱稻,全省每年可增产稻谷40多亿公斤,农民可增收90多亿元。如何加快扩大节水抗旱稻种植规模,稳定粮食产能,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是我们面临的一大紧迫课题。
推广节水抗旱稻,亟待打通推广链。宜丰县桥西乡潭埠段村种粮大户夏玉宜告诉记者,因部分农民认为节水抗旱稻不需灌溉水,把它种植到没有水源保障的旱地上,造成产量低而不愿种。对此,江西天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洪阳建议,打通规模种植推广链的前提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农民走出认识误区,在沙质土漏水田或缺水田种植节水抗旱稻,走“合作社+农技站+农民+种子企业”新路,为农民消除产前、产中、产后“堵点”,将现代农业科技“嫁接”节水抗旱稻规模种植,推广之路才会畅通。需要指出的是,尽管高标准良田建设改善了灌溉条件,但仍有部分地区水源条件不充足,有关部门要引导农民种植节水抗旱稻,让高标准良田多产粮。
专程前来我省察看节水抗旱稻良种选育的罗利军教授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正在培育节水抗旱、抗病虫、营养高效利用的优质新品种,开发节水抗旱稻优质稻米,延伸规模种植的产业链。
江西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今天,打通规模种植节水抗旱稻推广链,让我省的“三田”年年进入丰收季,就能让赣鄱粮仓越来越稳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