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筚路蓝缕,初心不改。
回望1909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前身——河南省立农事试验场创立,拉开了河南农业科研的序幕;穿越110载沧桑岁月,秉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今天的省农科院已成为全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和主力军。
一个个数字,承载着它在河南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坚实分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23项;培育的玉米新品种“郑单958”连续16年居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第一位;育成的强筋、弱筋小麦品种占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的50%以上;选育的高油、高油酸优质花生品种覆盖了全省花生种植面积的45%以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农科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紧盯河南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需求,积极调整学科方向任务,大力开展原始创新,不断强化成果转化应用,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
立足发展需求打造农业核心竞争力
勤耕不辍,终获积粟盈仓。花生远缘杂交育种和芝麻基因组学研究水平国际领先;动物疫病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率先实现国内外研究领域重大技术突破;工厂化无土育苗移栽技术带来棉花栽培技术的革命……一项项成果,记录了省农科院在前沿技术领域的不懈探索与追求。新世纪以来,省农科院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6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4项,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219项,是我省专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中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数量最多的单位。
哪里有重大技术需求,哪里就会吹响省农科院科研攻关的号角。
早在新世纪之初,省农科院就未雨绸缪、率先布局,针对解决了“吃得饱”问题之后,该如何解决“吃得好”的问题,开始了农作物育种从高产向高产优质并重的转变:在小麦领域,成功选育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较好地解决了品种的品质、适应性和抗病性等问题,首次实现了我国食用小麦出口,成为我国小麦优质育种和生产优质化的标志性品种;升级品种“郑麦366”不断刷新我省优质强筋小麦单产纪录,连续多年成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第一大种植品种……一袋袋优质小麦磨出的高品质面粉,制成了畅销全国的各类面点,为推动河南由“中原粮仓”向“国人厨房”转变提供了强劲动力。
类似的故事,还发生在花生产业领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花生品种熟期较晚,黄淮海地区的小麦和花生只能一年一熟,争地矛盾十分突出。围绕这一重大生产难题,花生团队培育出了“豫花”“远杂”系列早熟高产花生品种,实现了该地区小麦、花生一年两熟种植,推动河南花生种植面积迅速跃升至全国首位。进入上世纪90年代,针对我国食用植物油供给缺口大、对外依存度高的现状,又相继选育出13个含油量超过55%的高油花生品种,每亩产油量比普通品种增加15-20公斤,其中“豫花15号”和“远杂9102”迅速成为全国花生主导品种,为提高花生生产的综合效益和保障国家食用油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省农科院围绕农业生产的重大科技需求确定科研攻关方向,围绕解决制约农业产业发展关键性技术问题深化农业科学研究,在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投入品减量、面源污染控制、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机农艺融合、智慧农业等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正是凭着多年的锐意进取,勇于探索,砥砺奋进,埋头苦干,才一步步发展成为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为中原大地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能。
强化科技支撑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
深植大地,方得硕果累累。先进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和试验田,更要尽快变成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好的生产技能才能取得实效。进入新世纪以来,省农科院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任务、乡村振兴的新要求,聚焦农业产业发展,不断强化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大力提升科技引领支撑“三农”发展能力。
围绕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省农科院依托自身成果和技术优势,先后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精品工程”、河南省“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组织专家团队深入农村一线创建示范基地、开展成果示范推广,推动一批成果转化项目落地生根,着力建成了一批高水平成果示范样板,推广应用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培育发展了一批优质区域农业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驻马店市正阳县,省农科院聚焦花生产业关键技术需求,及时将“远杂9102”“豫花37”等优质高产多抗品种引入该县,并推广麦后起垄夏直播种植技术,实现了良种良法的有效结合,引领花生产业成为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带动全国唯一以花生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落户正阳,目前“正阳花生”区域品牌价值达近百亿元,已成为我省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张靓丽名片;在延津县,河南省农科院在实现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突破的同时,大力推行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紧密衔接的“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的订单生产模式,有力支撑了延津优质强筋小麦“中国第一麦”品牌。
围绕我省脱贫攻坚统一部署,省农科院常年组织近200名科技人员深入贫困一线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科技力量。在兰考县,大力推广甜瓜优良新品种和配套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动兰考甜瓜种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使“兰考蜜瓜”成功获批该县第一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成为兰考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在嵩县,建设了一批食用菌新品种与配套技术的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了一系列关键生产新技术,使该县食用菌由当初年产4000万袋增加到现在的7000多万袋,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嵩县也首次入选河南省十大食用菌基地县。
围绕加速自身科研成果转化,省农科院着力推进院属科技企业发展,依托成果优势,2000年以来先后创办了以“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型企业,涵盖了种子种苗、植保制剂、园艺园林、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培育了“秋乐”“豫研”“金娃娃”等省内外知名品牌。其中,骨干企业秋乐种业于2014年8月实现新三板挂牌,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主板上市。稳健发展的科技企业已经成为省农科院快速推广自有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的重要载体。
坚持党建引领育人才建平台蓄动能
练好内功,才是奋进阶梯。近年来,省农科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三农”工作和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科研事业发展高质量,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深入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院党委两次被评为“全省五好基层党组织”,在服务“三农”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为农业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科技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省农科院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实施“领军及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先后培养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中原学者7人,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150余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0余人;设立“院杰出青年基金”“院优秀青年基金”“院国际青年交流基金”等项目,大力培养青年后备领军人才,一批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逐步成为科研创新的骨干,为农业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保障。
强本固基,可铸长久辉煌。省农科院不断加大投入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夯实基础,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未来发展攒足了后劲。牵头组建了目前全国农业领域唯一一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成了占地近6000亩的设施先进、功能齐全、全国一流的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了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花生遗传改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芝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70余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实验室面积近10万平方米,为农业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锐意改革,方能永立潮头。多年来,省农科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推动内部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深化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健全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与活力,提高了科研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能力,为农业科研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
推进藏粮于技谱写新时代绚丽华章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作为。
聚焦“十三五”目标任务,展望“十四五”发展蓝图,省农科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河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科学谋划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方向任务:紧抓打造国家种业战略科技力量的重大机遇,瞄准生物育种科技前沿,全力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将其建设成为全球生物育种创新引领型新高地,为提高我国生物育种创新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展现新担当、作出新贡献;紧盯农业科技发展前沿,聚焦产业技术供给、绿色投入品供给、优质农产品供给等主要目标,深化学科方向任务调整,大力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力争在关键性核心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紧密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重大科技需求,强化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应用和成果转化推广,提升科技对乡村振兴的引领支撑能力和服务“三农”水平。
春华秋实何寻常,如椽巨笔著华章。在喜迎110周年华诞之际,省农科院又站在发展新起点上,全院干部职工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挺立时代潮头,劈波斩浪再出发,守初心、担使命,誓把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三个面向”的殷切嘱托变成更为生动的发展实践,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