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用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
多措并举抓坝区 结构调整担使命
——遵义市用500亩以上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
检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成果
值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之际,遵义市按照中央、省委和市委统一部署,围绕总目标、紧扣总要求,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500亩以上坝区为突破口,坚定不移推进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用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来检验主题教育开展成果。
配强领导干部,强化组织引领
对照主题教育开展范围,为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是创新建立“坝长”工作制。市、县两级党政领导挂帮坝区当“坝长”,实现228个坝区“坝长”全覆盖,面积达57.7万亩,形成书记和市(县)长亲自抓、副书记和分管领导牵头抓,其他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二是基层党建引领。基层党组织是坝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坚强堡垒,直接面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是联系群众紧不紧密、结构调整抓得好不好的关键。遵义市注重“人”的关键因素,将党支部建在合作社里、扎在产业链中,党旗飘在坝区中。汇川区泗渡镇坝区建立了全省首个坝区联合党委,采取“122233”模式,凝聚区、镇、村资源要素,通过网格化管理和党群议事会发挥在职党员和农村无职党员作用,扎实推进坝区产业调整,实现红色传承引领绿色发展。
注重调查研究,细化工作方案
按照“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一是分解目标,压实责任。按“坝长牵头、属地为主、部门协同”原则,分解任务到坝、到人、到地块,明确责任,确保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责任有人担。二是充分调研,科学布局。深入坝区村组、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充分了解坝区产业发展现状、资源优势,广泛征求经营主体和农户的种植意愿、土地流转等意见,立足资源禀赋,理清发展思路,按照“一坝一策”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强化指导,督促落实。进行实地调研,严格对标对表,寻找短板弱项,强化督促指导,对推进效果好的通报表扬;对工作落实不力、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督促整改。
聚焦短板弱项,夯实基础设施
面对遵义“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自然地理环境弱项,遵义市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基础设施,提高坝区农业抗风险能力。建成田间道路4291公里,灌排沟渠2107公里,有效灌溉面积40.35万亩,设施大棚面积715.19万平方米,农产品冷库库容2.29万吨。
注重组织方式,强化利益联结
发展农业产业是增进农民福祉、提高农民增收最直接的方式,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遵义采用“公司+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模式,把群众聚在合作社里、农民富在产业链上,坝区内现有龙头企业25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50家,新型职业农民和家庭大户200余家;流转(入股)土地28万亩;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就业人数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数4.5万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00元左右。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有中生优
把主题教育往实里抓、往深里抓落实到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就是把坝区打造成现代农业的“科技田、示范田、效益田“。通过大力推广农业“321工程”优良模式,增加复种指数,实现立体生产,坝区平均亩产值约达7000元,最高达40000元左右,同比提高40%。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实现长期执政的根本要求,是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下步,遵义市农业农村局将进一步聚焦“八要素”,践行“五步工作法”,按照“四新一高”要求,抢抓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机遇,尽锐出战,扬优势、强弱项、补短板。自觉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到这场农业产业革命中,边学习、边调研、边查摆、边整改,切实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改进作风、增强本领,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