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农业搭上电商“快车” ——“双十一”改变农产品销售格局
来源: | 作者:新华网
 
  11月9日凌晨,渭南邮政随时接单、马上出单、及时包装、第一时间发货的“下单秒发”模式运输车辆准备发车。

 
  10月16日,丹凤县李氏凯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封装魔芋凉皮、魔芋酸辣粉等“网红”产品

 
  10月23日,张久民正在根据订单分装牛筋面。他家的网店每天都有200多个订单。
  11月9日,陇县东南镇张家庄村群众蔡银军正忙着收购附近几个村群众家里的核桃、红薯、苹果等农产品,给“双11”销售备货。
 
  作为90后的蔡银军,2013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去了上海工作,2015年回乡创业,注册成立陕西苏美佳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助力当地群众销售农产品。他告诉记者:“过去农村的农产品不好卖,城里人想吃也不太容易能买到。现在有了网络销售,农副产品好卖多了。能多赚点钱,忙一些我们农村人也是高兴的。”
 
  据人民网新电商研究院10月16日发布的《农村电商发展趋势报告》,2018年全国生鲜农产品网络销售额不低于1778亿元,较2012年的36亿元增长近50倍。
 
  小农户对接上了大市场
 
  网络时代带给农村群众最大的好处之一,就是让农村群众通过网络开阔了视野,明白了原来减少了中间环节的网络销售,可以让销售者卖出更高价格的同时,购买者花的钱反而减少了。
 
  这就是商机。很多头脑灵活的农村群众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点。由于开网店的成本较低,一时间,农村群众开设的网店,雨后春笋般地在各大电商平台出现。
 
  丹凤县龙驹寨镇店子村群众张育新就是其中的一个。2015年,受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在县城开着一家服装店的张育新感觉生意日渐萧条。“如果开网店的生意比开实体店好,那我就应该想办法也通过网络销售赚钱。”当时25岁的张育新开始研究起了如何在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网店。
 
  这几年,张育新的网店销售过地方小吃牛筋面,桃、杏等水果,核桃等干果,还有当地产的中药材等。“哪种商品最受欢迎,我就会适时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希望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张育新介绍自己的销售经验时说,“靠价格吸引顾客,靠质量赢得回头客。现在仅牛筋面一项,我每天就有200多单的订单。”
 
  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张育新全家人齐上阵——张育新负责运营,妻子王娟负责客服,母亲赵瑞玲负责称重分装,父亲张久民负责打包贴单。“我家的院子虽然不大,但是对接的是全国的大市场。”张育新自豪地说。
 
  网络销售带动农产品加工
 
  当过村主任的丹凤县竹林关镇雷家洞村群众李书姓,脑子活、懂经营,2010年就投资建设了魔芋精粉加工厂。“当时主要是看群众种的魔芋没人收购,也卖不上价。”李书姓说,这几年,当地的鲜魔芋销售价格已经从当初每公斤0.3元涨到了每公斤6.6元。
 
  生意很好,按说李书姓应该高兴,但他也有想不通的地方。“我要收购鲜魔芋,再雇人清洗、切片、磨粉,还要联系收购魔芋精粉的客商,经营得很辛苦,但利润并不算很好。”他说,看着超市里袋装魔芋食品的价格,他的心里还是有些不平衡的。“也不是没想过自己加工魔芋食品,但是销售是个‘卡脖子’的问题。”
 
  近年来网络销售的走红,让李书姓找到了解决销售问题的办法。“在京东、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网店的成本并不高,却可以直接拥有数量庞大的客户,只要产品质量过硬、性价比高,就不愁没有销路。”李书姓一次性引进了3条魔芋食品生产线,今年10月初已正式投产,日产桶装魔芋凉皮、魔芋酸辣粉等“网红”产品上万桶。仅10月10日至11日两天时间,他就销售了1.2万桶。
 
  “时代在发展,经营理念必须跟着变,找准市场的需求。”李书姓说,“过去我们单纯把魔芋精粉当成农产品在销售,利润很一般。现在我们抓住魔芋食品可以预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特点,让魔芋食品变得‘高大上’起来了。今后我们还会多开网店,同时加入‘丹凤特色馆’这个当地电商平台,让我们的产品卖得更火爆。”
 
  “单打独斗”何如“握指成拳”?
 
  农户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都看好网络销售,相应的服务应运而生。
 
  《陕西农村报》于2014年11月成立陕西金口碑农产品企业联盟,在涵盖全省大多数“地标农产品”门类的基础上,推出“金口碑商城”电商平台,并不断加大线上线下的推广和营销力度,目前已累计销售洛川苹果1150多吨、紫阳富硒茶500多公斤、阎良甜瓜100多吨。“金杯银杯不如‘金口碑’”已在陕西农产品电商领域形成一定的影响。
 
  作为陕西省地理标志产品营销的权威平台,“金口碑商城”面临难得的发展契机——更大的发展定位、更大的品牌加持、更大的政策支持、更大的发展平台,特别是有着媒体更强大的“大脑”支撑。11月7日,“金口碑旗舰店”入驻京东商城。“我们会努力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更多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卖向全球,进一步提升我省地理标志产品的影响力和营销量。”《陕西农村报》总编辑贺小巍说。
 
  在丹凤县庾岭镇、蔡川镇,很多群众对今年7月发生的“电商卖土豆”事件记忆犹新。当地群众素有种土豆的习惯,但由于交通不便,只有极少部分土豆被客商低价收购,大部分土豆只能群众自己吃掉或者腐烂后扔掉。丹凤县电商产业孵化园负责人王宇组织多家电商企业进行联动,半个月的时间帮助2个镇11个村的1100多户种植户将110多吨土豆销售一空。其中商洛市一手淘电子商务有限公司3小时内单个店铺成交4300多单,共帮助种植户销售土豆13吨左右。
 
  谈到成立电商产业孵化园的初衷,王宇说:“单打独斗的家庭模式,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很快就会遇到瓶颈。一个人做不如大家一起做,我觉得应该整合资源形成利益共同体,在品牌推广、客服外包、税务登记、成本控制等方面,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情,这样有利于形成集中发展优势,增强市场溢价能力。”他又举例说,单独的电商在快递费用方面没有太强的话语权,而多家电商集中起来,就可以申请相应的快递补贴政策,等于每家电商都可以在快递费用方面省下一笔钱。
 
  记者了解到,以生鲜农产品销售起家的拼多多电商平台上,今年陕西的红富士苹果、冬枣、猕猴桃、甜瓜等市场知名度和认可度较高的农产品,已在多家网店成为销售额10万元以上的“网红”单品;陕西的嘎啦苹果和黑布林李子今年网络销售也非常火爆,批发式订单屡见不鲜。
 
  网络销售的火爆增加了农村群众的收入,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群众种植农产品的积极性。但“双11”带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这些,更有农产品销售理念的转变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