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打造特色农业小镇的郴州探索
来源: | 作者:农民日报
  一个农产品插上“特色”的翅膀后,它能“飞”得远?
  在湖南郴州,你会找到新的答案:宜章县莽山瑶族乡的一片茶叶带着清香“飘”进了德国人的茶杯里;苏仙区栖凤渡的一碗渔粉带着滑香“溜”到了香港人的餐桌上;汝城县泉水镇的一根朝天椒带着辣香“拌”入新加坡华侨的菜碗中。
  一个小镇打了特色农业的烙印后,它能有多“强”?
  一座莽山孕育了一片莽山茶叶,莽山瑶族乡的高山云雾茶年产值占到了全县主导产业茶叶产值的7成;一条西河滋润了一碗栖凤渡渔粉,一个镇的渔粉让郴州全市一半人口235万人饱舌尖之味;一片红土地养育了一种红辣椒,在“半条被子”故事发生的所在地汝城县,泉水镇朝天椒产业链年产值达到了6个亿。
  这只是郴州市高质量打造特色农业小镇的一个缩影,特色农业小镇不断涌现,临武鸭业小镇、香芋小镇,永兴冰糖橙小镇,资兴蜜橘小镇……在郴州市副市长陈荣伟看来,乡镇上连县、下带村,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打造特色农业小镇,以“农”为本、以“产为”基、以“特”为魂,致力于兴村强县,让乡村产业旺起来、小镇品牌响起来、全县竞争力强起来、农民群众富起来。
  高起点谋划农业特色小镇,在“特”字上下功夫,让小镇品牌响起来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习近平总书记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出了鲜明的方向。郴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建军认为,产业兴旺是摆在第一位的。郴州是农业大市,共有156个乡镇,其中以农业产业为主的占绝大多数,乡镇是乡村产业振兴最活跃、最生动的实践主体,因此,郴州将打造特色农业小镇作为乡村振兴的一仗硬仗来打响打赢。
  高质量打造的第一步就需要高起点谋划。为了打造一批以农业为主导、镇域为载体、特色为标志,能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农业小镇,郴州市政府重点实施“三个一批”工程:
  规划一批“特色农业小镇”,围绕湖南省“一县一特”布局,结合打造四大农业优势特色百亿产业,搞好镇乡产业功能布局,规划布局茶叶小镇、脐橙小镇、冰糖橙小镇、香芋小镇、休闲农业等各具优势的特色农业小镇(农业产业强镇)30个;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根据镇(乡)域条件,结合地方特色,每个乡镇重点培育一个主导产业,培育100个特色农业产业强村;申报一批产业强镇,每年争取申报建设一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乡)、申报创建1-2个特色农业小镇。
  特色小镇重在“特”字。郴州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精准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几年前,宜章还是罗霄山集中连片地区扶贫攻坚重点县,处于莽山腹部的莽山瑶族乡又是宜章县贫中之贫。九分石头山一分地,全乡人均耕地面积仅0.51亩。2013年刚开展精准扶贫时,全乡9676名总人口中有1/3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在山上做文章,深入挖掘莽山资源。”莽山瑶族乡乡长黄蝉介绍,为了念好“山”字经,该乡将山的资源挖掘得淋漓尽致,因地制宜,依据作物生存环境和生长习性特点,不同海拔高度发展适宜的产业。该乡村民大部分居住在海拔三四百米的山脚下,500米左右海拔的地方种植猕猴桃,600-700米左右海拔的地方放养黑豚;由于海拔每高100米,茶叶的品质会提升一个档次,因此,在800-1200米海拔的高山种植云雾茶。
  除了“一重山一产业”,莽山瑶族乡还打造“一村一品。”该乡做好规划,差异化发展特色小镇沿线5个村的产业,钟家村以茶叶种植为主,永安村以种植猕猴桃为主,西岭村以养殖黑豚为主,黄家榜村、塘坊村以制作莽山蕨根糍粑等。
  “不到莽山去,枉到湖南来。”如今,因为一座山孕育一个高山产业,莽山瑶族乡声名远播。“莽山银峰、莽山银翠”被评为湖南名茶,“瑶山红”等获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莽山黑豚、香菇等特色种养业打造出“源生态”种养名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作为郴州有名的鱼米之乡,苏仙区栖凤渡镇做起了“水文章”。栖凤渡镇是郴州西河水生风光带核心区,全线长20余公里,两岸森林密布,河水清澈,栖凤渡特色农业小镇就以西河沿线为中心来打造。
  “吃着西河水长大的鱼,吃着鱼料做成的粉,吃着鱼粉长大的人。”在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栖凤渡鱼粉传承人吴安英眼里,一碗栖凤渡鱼粉影响了几代人。
  为了将渔粉产业链做大做强,郴州凤楚食品科技公司胡建华师从吴安英,在传统中创新,既保持传统制作技艺的做法,又借助现代工艺提高产能,由于借助新工艺,产能提高了10倍。
  渔粉味道没变,但市场“变”了,栖凤渡渔粉的市场需求变大了。一半郴州人钟爱这碗渔粉,来郴旅游的游客每天早上吃上了这碗粉,栖凤渡渔粉店在全国已经开到七八百家。
  一碗渔粉拉动了一根产业链。仅凤楚传奇一个公司渔粉产业链的年产值达到1个亿。以鱼粉所需原料为基础,形成“米、鱼、姜、椒、葱”产业链。渔粉制作需要的米必须是威优402等早籼稻,因为早籼稻市场需求不多,效益较低,当地农民不想种双季稻,纷纷“双改单”,最低谷时全镇只有2000多亩双季稻;而如今,由于渔粉走俏早籼稻需求增多,农民又纷纷“单改双”,西河沿线乡村6成稻田都种上了双季稻,栖凤渡镇成为苏仙区双季稻生产最稳定的区域,为全区粮食安全贡献度最大。
  泉水镇是山区汝城县的农业大镇,耕地面积有21000多亩,但一方良土却没有好收成,农户散种水稻几乎赚不了钱。经过市场调研,泉水镇党委、政府决定在“一方田土”上耕耘出“一种产业”:规模种植朝天椒。如今,全镇种植朝天椒达6000多万亩,8000多人从事朝天椒产业,朝天椒产业链年产值达到6个多亿。
  一椒红透半边天。在泉水镇的示范带动下,汝城县出台扶持政策,对集中连片种植辣椒20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每亩给予200元至800元不等奖励。如今,汝城县朝天椒种植面积近10万亩,朝天椒成为与茶叶齐名的县域主导产业。如今,泉水镇不仅以种植朝天椒闻名,而且为以吃辣闻名的湖南人正名:湖南不仅爱辣椒,而且可以做火辣椒产业,泉水镇今年成功跻身于“湖南首批十大特色农业小镇”。
  高质量做强镇域乡村产业,在“融”字上下功夫,让产业强起来
  特色农业小镇是促进乡镇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平台,产业特而强至关重要。因此,郴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阳桂元认为,做大做强产业,应该不断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全力推动建设多主体参与、多业态打造、多要素集聚、多利益联结、多模式创新的农业特色小镇。
  “发展质量高起来,乡村产业强起来,发展要素多起来,都离不开一个‘融’字。”在黄蝉看来,要深入开发地方特色优势,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经营和产业集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城乡互动发展,做亮地方特色农业,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变为收入优势,将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精准扶贫以前,莽山瑶族乡与其他乡镇相比,发展程度还明显处于劣势;通过精准扶贫和开启乡村振兴战略,如今,发展状况从劣势转化为比较优势;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以打造农业特色小镇为载体,以产业优势提升全镇的竞争优势。
  如何将产业做强、将产业链延伸?钟家村“种加销一体,农文旅融合”就是一个最佳的例证。为了让茶叶产销每个阶段都让茶农有利润,全村3000多亩茶叶实行自我生产、加工、销售。钟家涧峰茶叶钟植合作负责人谭华刚介绍,茶农卖一斤鲜叶只有18元,因此,大多数茶农送到合作社将鲜叶加工制作干茶,一斤鲜叶可以加工成2两干茶,价格是鲜叶的2倍;打造成茶叶品牌后,茶叶销价能够翻番,有技术的茶农年收入可达7000元/亩。
  茶农对茶叶进行粗深加工,有实力的茶企则进行精深加工。宜章莽山木森森茶叶公司正在致力于研发,将茶叶做成面膜。这样一来,茶叶不仅可以吃在嘴里,还可以敷在脸上,茶叶实现了高附加值。
  更神奇是,瑶族老乡还可以用新鲜的茶叶吹出瑶歌。在第一批莽山瑶族赛鼓非物资文化遗产传习所钟家村等地,这样的“瑶叶”以及“瑶鼓、瑶狮、瑶绣、瑶族香火龙”,与“瑶山、瑶水”一起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吸引了游客纷至沓来。白天游莽山、摘茶叶,晚上看瑶族传统文化表演,农文旅融合让产业喜结硕果,钟家村一个村的茶业年产值占到了全乡的4成,而莽山瑶族乡的茶业产业链年产值达到了1亿,真正成为“兴村强县”的富民产业。
  “要将西河沿线乡村打造成为全区主产业地、主集聚区、主休闲地。”栖凤渡镇镇长范睿认为,要将栖凤渡镇打造成郴州短途旅游休闲地,就必须以特色农业小镇为抓手,实现“农文旅商”高度融合。
  作为栖凤渡鱼粉发源地的瓦灶村率先扛起了这一使命。瓦灶村以凤楚传奇公司为平台,打造成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田园综合体。该公司第一产业依托栖凤渡鱼粉原材料来开展规模化种植、养殖,种植稻谷、油茶、辣椒、生姜、大蒜等,养殖家鱼等;第二产业围绕鱼粉产品开发米粉、调味料、辣椒酱、豆油、茶油等系列农产品,并在全国发展1000家以上加盟连锁实体店,通过基地紧密配送实现订单农业及产供给的良性循环;第三产业以瓦灶村为核心,依托西河风光带发展美丽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文化、旅游、商业、研学、康养于一体,形成具有鱼粉产业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和亲子教育研学基地。
  高水平增加乡村农民收入,在“调”字上下功夫,让农民富起来
  “从全民开矿产到全员种辣椒,我们不再追求一夜暴富的增长,而是追求持续稳健的增收。”在泉水镇镇长袁会卿看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高水平”收入,不再是高幅度数量上的增收,而是从质量上、结构上实行增收,以调整产业结构来调节收入结构,让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10多年前,泉水镇办矿成风。2008年以来,泉水镇集中整顿矿产,面对转型,许多农民束手无策。
  “要从地下掘金到地上生金。”袁会卿说。泉水镇政府决定引导农户转方式、调结构,重新在广袤的红土地上寻找产业新契机。
  契机来了,湖南农业大学的一个论证让泉水镇如获至宝。无辣不欢的湖南人却没有一个长效的辣椒产业,而泉水镇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宜种植朝天椒,朝天椒在泉水镇的生长周期比其他地方多2个月,直到11月还有大批辣椒可摘。
  生产最适宜,销售也没问题,原来一直做泡椒的汝城繁华食品有限公司顺应市场需求,大规模加工制作朝天椒制品。秀岭村村民胡宝松看准了机会,一口气流转了500亩土地种植朝天椒,成为泉水镇名副其实的辣椒大王。“在印度,一碗辣椒辣死一头牛;而我们泉水的辣椒辣爽一个人。”胡宝松如此形象地点赞泉水朝天椒。辣度适宜的辣椒成为抢手货,亩产纯收入高达3000元,剔除自己一家投入的劳动力成本,一亩朝天椒生产经营性收入至少有2500元。
  种植朝天椒让贫困户的生活也“天天向上”。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仅泉水镇1750户贫困户中,就有1065户种植辣椒2038亩,通过参与辣椒产业实现稳定增收;由于从7月起辣椒需5天采摘一批,劳动力需求多,其他贫困户帮助大户采摘辣椒,月均工资有近3000元。仅“繁华食品”公司和“鑫利食品”公司,在汝城县已直接带动3万多农户种植朝天椒6.6万多亩,每年为农民带来收入3.7亿元。
  “我们的茶园+乡村旅游火起来了,通过改建民房、兴办民宿,农户的财产性收入一年可达3万-5万元;如今正在规划建设百椒园,带动辣椒+乡村旅游,让更多的农户获得更多高水平的收入。”言语中,袁会卿对泉水“辣椒小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