拎稳百姓“菜篮子”盛满绿色高质量
近期,部分“菜篮子”产品出现价格上涨,加上网上一些言论的推波助澜,让有些人心里有点慌。但实际上大可不必,我国的“菜篮子”产品完全可以做到供应充足;而且这种充足,不是阶段性、低水平的充足,而是常态化、高质量的充足。
先来看一组近期数据。据农业农村部监测,2019年第45周(11月4日-10日),猪肉价格同比仍然高企,但环比已经出现下跌态势;蔬菜均价略有下降,其中13种蔬菜价格下跌、2种持平、13种上涨;多数水产品价格小幅下跌;水果均价持平略降。数据表明,除了猪肉及其替代品,我国“菜篮子”产品总体还是处于价格平稳状态。
从一个稍长的时间段来分析,据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通报的重点农产品市场运行情况,今年一季度,猪肉价格在跌了几个月之后,开始止跌转涨;鸡蛋价格连续6个月下跌,一季度更是大幅下跌;蔬菜价格春节前季节性上涨、春节后高位震荡。二季度,猪肉出现价格波动,除此之外农产品价格以稳为主,部分水果价格涨幅较大,但随着夏季时令水果上市,价格就开始回落。三季度果菜价格开始回落,尤其随着秋季蔬菜逐步上市,9月份蔬菜开始季节性下跌,较近三年同期平均水平低1.8%。以上情况可以看出,“菜篮子”产品价格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除了猪肉外,绝大多数“菜篮子”产品总体平稳,涨涨跌跌都是规律性的、可预期的。
数量上的供应充足是一方面,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充足是伴随产品更加优质绿色、产业更加健康可持续的高质量充足。
近年来,一些新奇金贵的水果开始走入寻常百姓家。就连一些大众水果,以前最多区分一下产地,现在也开始出现各种新品种、新吃法。套用一句广告词,不是所有的柑橘都叫“不知火”,也不是所有的苹果都有“冰糖心”。还有常见的萝卜白菜,注入个性化、高端化需求,此“萝卜白菜”不再是彼“萝卜白菜”,它有了自己的“身份”:天津沙窝萝卜、老北京核桃纹白菜。
说到这里,再回到价格上来。为什么有人觉得,统计数据没涨,现实感觉确实在涨?
这也与产品升级息息相关。柑橘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水果,价格也是“大众化”的,但是一旦增加了品质、品位和品牌的衍生价值,这种指向个性化需求的价值增量,必然会带来价格的变化。可以说,我国大宗农产品的安全性整体是有保障的,但如果消费者要追求个性、追求新奇,那么,承受品牌溢价也是正常的商业逻辑。另一方面,为满足人们吃得更健康、生态更美好的新需求,我们整个农业产业都在提档升级。越来越多传统种植向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型,施用有机肥、生物农药,应用防虫网、杀虫灯,这些方式变革也会带来成本的增加。在享受更加优质农产品的同时,理性接受在合理区间的价格上涨也是理所应当的。
除了这些因素,我们也应该从农产品本身的特性来看待价格问题。农产品不是工业品,完全标准化是做不到的。有涨就有跌,有大年就有小年,个别单品一时上涨下跌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这就是农业的规律。同时,一些小作物可替代性强,贱了多吃、贵了少吃,不是什么伤筋动骨的大事,没必要过度紧张。我们要关注的不是个别作物,而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上,在“米袋子”“菜篮子”的稳产保供上,那是容不得半点含糊的。
总之,“稳”是基本盘,整体判断是:我国农产品常态化、高质量供应充足,总体价格保持稳定。
当然,“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基础地位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这些年来政策体系的完善、科技进步的支撑、保障机制的成熟。
接下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始终绷紧抓“三农”稳大局这根弦,稳字当头抓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特别是稳产保供这个关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要按照近日农业农村部常务会议要求,全力恢复生猪生产,督促各地严格落实省负总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坚持不懈抓好非洲猪瘟防控,确保疫情不反弹;抓好秋冬种和防灾减灾,夯实明年夏季粮油丰收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确保完成今年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和20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和秋粮收购、“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等工作。
农业稳则人心稳。这是农业的基本功能,也是农业农村系统工作者最重要的使命,我们要坚决守好“三农”这个战略后院,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