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评论员:多途发力“钱袋子”农民增收信心足
原标题:多途发力“钱袋子”农民增收信心足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农民的“钱袋子”鼓不鼓,始终是衡量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成色最重要的指标。
据农业农村部、国家统计局最新消息,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22元,实际增长6.4%,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为2.75,较上年同期缩小0.03。其中,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63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8%,增速比全国农村快1.6个百分点。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这无疑是一份称得上漂亮的成绩单。这源自于我们始终坚持全局性谋划、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做大做强长效扶贫产业,努力补齐农民增收的突出短板;这得益于我们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着力提升农业内部增收的质量水平;这取决于我们不断发展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农民就近就业机会,积极拓宽新时期农民增收的多元渠道;这来自于我们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深入挖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潜力。农民收入稳步增长,是一系列农业农村发展政策措施有效作用的结果,是“五级书记抓振兴”的亮丽成绩,是亿万农民辛勤劳动的汗水结晶,也是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成果和有力印证,为我们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成绩固然令人欣喜,但是也要看到我们眼前面临的挑战。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带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放缓;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制约,限制了家庭经营收入的增长空间;农业补贴面临WTO规则及财政压力的制约,导致转移性收入增长的后劲有限;农村改革任务艰巨复杂,财产性收入潜力短时期内难以释放。多重因素作用下,近两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稳定增长的基础上增速有所放缓。2018年增速为6.6%,比2017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今年前三季度增速也比去年同期低了0.4个百分点。形势不容我们乐观,更不可有须臾放松,必须打起精神、上紧发条,综合施策、努力开拓,全力做好下一阶段农民增收工作。
家庭经营性收入要稳住,确保丰产又增收,向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效益。对于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务农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眼下,各地秋粮收获已近尾声,要落实好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切实保障好粮农的收益。要努力做好秋冬种工作,稳定小麦种植面积,进一步调优品种结构。从长远看,更要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同时,着力抓好农产品产销衔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让更多优质农产品产得好、卖得出、卖得上好价钱。
工资性收入得“入袋”,城乡内外有活干,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收益。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第一大来源。中央对于经济工作提出的“六稳”要求中,“稳就业”排在第一位。新形势下,可以通过推动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业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开拓农民增收新渠道。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乡村企业,支持企业在乡村兴办生产车间、就业基地,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家门口也能有收入。同时,针对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各地要早谋划、早出手,部署开展根治欠薪行动,针对招用农民工较多的工程建筑领域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等,重点进行排查,千方百计保障农民工工资能按时足额拿到手。
转移性收入要拓展,惠农政策强落实,向农业支持保护要增益。尽管受制于“黄箱”规则,农民转移性收入增长面临很多制约,但是依然有很多可以拓展的空间。眼下,一方面,要加紧督促各地按时足额将已有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生猪良种补贴、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等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中,将农民的“钱袋子”和“菜篮子”“米袋子”“肉摊子”统筹起来推动;另一方面,积极转变思路,合理利用好WTO规则,探索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专项扶持措施,解决特殊群体的增收困难问题。
财产性收入重挖潜,着眼长远谋发展,向改革创新要利益。近年来,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发展空间极大。但是改革红利的释放还需要一段时间,必须要有战略眼光,既要从当下着手,更要从长远谋划。在审慎稳妥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总结推广“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经验,激活用活农村要素资源。要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基础作用的前提下,着力强化制度创新,建立起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内生机制。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虽然在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问题,但是整个基本面是稳定的,基础是牢固的,发展态势是向好的。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切实把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贯彻好、落实好,巩固发展“三农”持续向好形势,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