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贫扶困共圆京郊小康梦——从“在那里”系列推介会看北京低收入帮扶工作
来源: | 作者:人民网
  门头沟区马各庄村高山稻、大兴区小黑垡村蘑菇、密云区黄土坎村鸭梨、房山区二站村蛋白桑茶……11月12日,一场名为“‘在那里’北京低收入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在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举办,来自全市8个区的14种低收入地区特色农产品现场做了展示和宣传。


  据了解,“在那里”推介会是北京市低收入产业帮扶系列宣传推介活动,近期还将举办以高端休闲民宿、专业合作社等为主题的系列推介会。因此,推介会是对低收入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北京市低收入产业帮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据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把帮扶工作作为打好三大攻坚战的一项重点任务和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来抓。经过近3年的工作实践,北京市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六”的工作体系,低收入农户帮扶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24元,同比增长17.1%,快于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8.1个百分点。


  围绕一个总体目标 确定两类帮扶对象


  根据实际,北京确定了低收入帮扶工作的一个总体目标,即确保“十三五”期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农民平均水平。到2020年,力争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低收入劳动力实现就业;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全部纳入民政社会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所有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低收入标准线,低收入村全部消除。到2020年,“三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确保低收入农户中没有一个适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促进低收入农户家庭全部参加医疗保险,低收入农户危房问题全部得到有效解决。


  北京虽然没有国家标准下的贫困人口,但比照全市富裕起来的农户和村,还存在相对贫困。对此,北京市结合实际,经过科学测算,确定了“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村”这两个相对贫困意义上的概念,作为北京开展脱贫攻坚的对象。


  目前,北京以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11160元为基本标准,综合考虑家庭财产及消费支出等情况,将符合条件的农户家庭认定为低收入农户;将村民人均收入明显低于全市农民平均水平,低收入农户数量超过本村农户总数的50%并达到一定规模,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行政村认定为低收入村。


  在实践中,北京坚持低收入农户识别认定以“既要算、又要看”为基本原则,既看农户收入情况,也看家庭财产和支出等情况,确保将生活困难的农户识别出来。2016年,按照“自愿申请、入户核查、民主评议、村内公示、乡镇审定、公示公告”的认定程序,共认定低收入农户7.26万户、15.6万人;按照“自愿申请、乡镇审核、镇内公示、区级审定、公示公告”的认定程序,共认定低收入村234个。


  形成“三位一体”格局 明晰低收入四个特征


  目前,北京市形成了专项帮扶、行业帮扶、社会帮扶“三位一体”的帮扶工作格局。其中,在帮扶资金上,2016-2019年市级财政共安排9.6亿元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至各区,体现了真金白银的帮扶决心和力度。


  北京的低收入农户在哪里,有什么特点?从统计数据来看,全市低收入帮扶对象具有明显的四个特征。


  首先,主要集中在山区。从2016年数据看,约83%的低收入农户、95%的低收入村集中在山区或半山区。特别是,近年来为保护山区生态环境、涵养水源,大面积关闭了煤矿、矿山,并对水源保护区等实施了严格的产业政策调控,山区发展进一步受到限制。


  其次,老幼病残占比大。从2016年数据看,全市低收入人口中,55%没有劳动能力,60岁以上老人占40%,有残疾证的残疾人占23%,患有长期慢性病或大病占27%,在校生占10%。此外,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除在校生外的低收入人口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占89%。


  第三,就业不充分、不稳定。从2016年数据看,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就业率仅60%,低于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率30多个百分点。


  第四,转移性收入是主要来源。由于无劳动能力人口多、有劳动能力的就业不充分,低收入农户工资性收入比例偏低,政策性转移收入占比较高。以2017年监测数据看,转移性收入占46.3%,比全市农民平均水平高37个百分点。


  建立五项工作机制 实施“六个一批”帮扶措施


  经过多年实践,北京低收入帮扶工作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体制机制,为全市低收入农户和村如期实现脱低摘帽奠定了制度基础。总的来看,目前北京已建立了精准帮扶机制、动态管理机制、分工推进机制、统计监测机制、监督考核机制等低收入帮扶的五项工作机制。


  这五项机制有亮点,也有温度。如在精准帮扶机制上,北京结合低收入成因及帮扶需求,制定“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措施,并明确了具体到村到户的帮扶责任人;在动态管理机制方面,明确对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1160元的低收入农户,2020年之前持续监测和巩固帮扶,不提前退出;在分工推进机制上,确定了52项具体帮扶任务,涉及市级41个单位。


  深入实施了“扶持产业、促进就业、山区搬迁、生态建设、社会保障兜底、社会力量帮扶”的“六个一批”精准帮扶措施。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坚持帮扶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强化产业和就业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对山区低收入农户加大山区搬迁和生态建设帮扶力度;此外,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形成合力。


  其中,产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吸纳就业的载体,是低收入帮扶工作的重要方面,是形成长效帮扶机制的重要方式,也是增强低收入村户“造血”功能的重要手段。3年来,市级财政安排的9.6亿元帮扶资金,专项扶持低收入村户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共支持产业项目725个,包括特色林果、特色种养殖、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分布式光伏、林下经济等,惠及全市3万户低收入农户。


  近年来,在北京财政资金的直接帮扶和引导下,全市低收入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初具规模的特色优势产业。为了对低收入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做一次集中展示,同时展示全市低收入产业帮扶成果,经各区农业农村局的精心挑选,共有14种特色农产品参加了“‘在那里’北京低收入特色农产品推介会”,由产品推介人对产业发展背景、产业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机制、产品特色、销售渠道等现场做了介绍和宣传推介,通过活动也展示了北京低收入村户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精神面貌。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