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贫困县,能够保障所有孩子上学已是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泸溪,不仅仅是城镇孩子有学上、上好学,就连乡村孩子也同样能做到。近日,记者了解到一组数据,过去考入泸溪一中的学生,有80%是城镇中学毕业生,而现在,乡村学生占了50%;全县艺体获奖人数,乡村学生同样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里已经不是基本均衡,而是达到了优质均衡!”有评估专家曾感叹。
11月15日10点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盘旋山路,记者来到了距离泸溪县城60多公里的登云寨村,该村位于泸溪最高峰巴斗山上,有泸溪西伯利亚之称,是典型的高寒山区。在这里有一所只有一位老师的教学点——登云寨教学点。这学期,登云寨教学点有学前班14人,一年级3人,二年级4人。
爬上一段高高的石梯台阶之后,学校便一览无遗地出现在记者眼前,阅览室、活动室、篮球场等,学校应该有的设施这里一样都不差。记者到达时,正值孩子们上课的时间,课堂上传来朗朗读书声。
“我们的教学质量并不比山下的中心校差哦!”53岁的杨文清是登云寨教学点唯一的老师,她对自己的教学质量很有信心,“今年,我们中心校的期末学生表彰大会,我们教学点受表彰学生占到1/3。”杨文清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已经守了快十年了,自打她来了,周围四五个村子的老乡就再也没有把孩子送下山过。
其实,在泸溪,像登云寨教学点这类的学校并非个例。和许多山区县一样,泸溪地广人稀,146所乡村小众,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有130所,其中只有一名教师的“一人校” (只有一名老师的学校、教学点)有54所。教学点数量众多,学生人数少且需要配备至少一名教师,势必会占用一定教育资源,那质量如何保证呢?
教体局局长谭子好告诉记者,为了解决音、体、美教师不足的问题,泸溪建立了乡镇音体美教师“无校籍制度”,对村小的音体美教学实行走教制。“刚来这所学校的时候,感觉孩子们都只是喜欢唱歌,但不会唱,现在好多了!”泸溪县白沙小学音乐老师符安静告诉记者,每周他都会来到红土溪小学为孩子们上音乐课,“我会通过音乐让孩子了解祖国的大江南北以及国外的文化知识。”
“对村小的质量要求,与中心校没有区别,质量检测与老师们的薪酬、评优等都全部挂钩。”谭子好说,村小的质量上来了,才是优质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
一对一的帮扶,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
在乡村,家长为了让孩子有好的成绩,一般都会选择进入城里学校上学,而在泸溪的乡镇,基本很少有学生往城里挤,“出村不出乡”,已经实现。
从前,位于兴隆场镇的泸溪县第三中学因教学质量下滑,学校即将被解散,被老百姓称作是“散中”。老百姓一提起三中,便连连摇头,连三中自己的老师都觉得面上无光。可是,兴隆场是泸溪的大镇,三中办不好,周围几万名老百姓受影响。沪溪下决心改变三中的面貌。
2016年4月,副县长尚远道与谭子好等进驻县三中,听课、谈话、调研,进行了整整三天。之后,三中班子被彻底改组,让县城最好初中白沙中学与三中进行“结对帮扶”,并选派白沙中学副校长李永生为这所乡村学校的驻点校长,就这样,李永生带着满满一大袋子的“白沙宝典”来到学校直接参与学校管理,让这所乡村打上了“白沙”的底色。
据三中校长李国荣介绍,“嫁接”白沙经验,缩小城乡差距,两校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扎实、深入地行动:每个学期都会制定帮扶方案,每个月至少开展一次帮扶活动,包括跟班学习、高效课堂展示、教师互访、两校联考等,截至6月底,白沙共送教、送研、送讲座50多次,结对成师徒20多对。同时,还在办学条件以及资源上进行帮扶,例如体育器材添置、校园绿化建设,无偿赠送复习资料,共享教学教研资料。
“一对一帮扶让白沙和三中紧密连成了‘利益共同体’,”教体局基教股股长谢永良说,“三中的考核评分,直接影响白沙中学的考评分数,帮扶期五年,权重比逐年上涨,最后占到50%。”如今,三中已经一跃成为了泸溪农村初中学校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