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景东:“绿色”产业助力致富增收
位于云南普洱的景东县生态环境优越,森林覆盖率高达70.51%,是全省唯一同时拥有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县份,全国首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牌的“中国TEEB示范县”,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每年545.06亿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
近年来,面对保护与发展的双重压力,景东县算好“绿色账”、打好“生态牌”、走好“绿色路”,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景东贡献。立足优势,先行先试,出台了相关政策,在保护绿水青山、助力脱贫攻坚方面探索出一些具有景东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
搭建“绿色”发展平台
景东县地处滇西南中部,是普洱市的北大门,是连接滇西城镇群和滇西南城镇群的重要廊道,是滇中、滇西北、滇西南三大旅游区的结合部和中转枢纽。同时,景东也是全国8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中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杀戏、跳菜、大帮腔、彝族刺绣等民族民间文化被列入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锦屏黄草岭村、文井梁家组等5个村组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经过多年积累,景东形成了以粮食、烤烟、核桃、茶叶、甘蔗、蚕桑、蔬菜、畜牧为代表的“八个一”高原特色农业,其中烤烟、蚕桑、核桃产量和产值均居普洱市前列。
“美得让人心醉、穷得让人心碎是景东的真实写照”,为打破这一“窘境”,景东县委、县政府坚持靠山吃山,念好“山字经”、做好“林下戏”,提出“走绿色路、打生态牌”的发展思路。按照“坝区设施化、山区林果化、养殖小区化、城郊园艺化”规划布局,在无量山、哀牢山等山区发展林果、林药、林菜等林下产业,在川河坝、者干坝等河谷地区建设马铃薯、蔬菜、苗木、水产等优质生产基地,着力构建优质粮食、规模养殖、特色果蔬、生物医药种植等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同时,以点带面示范突破。大力实施绿色农业试验示范工程,积极引进浙江大学团队,完善“专家+技术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体系,依托浙江大学团队,构建“专家+技术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体系,积极探索保护区发展绿色经济的新途径。在哀牢山徐家坝建立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研发中心”“资源开发首席专家工作室”和“浙江大学景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建立徐家坝野生菌实验室与浙江大学食用菌研究中心的远程互动系统,实现与浙江大学远程实时互动。目前,在哀牢山、无量山保护区周边开展草果、重楼、半夏、白芨、滇黄金等药材试验示范种植3个示范点,全县生物药种植面积1.89万亩,投产1.25万亩,产值1.39亿元。
“绿色”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按照“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撬动银行贷款8亿元,有效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2018年,景东县完成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25个,获批国家级产品认证5个、有机食品认证7个、有机食品产地7153亩,绿色食品产地3.6万亩。
在核桃产业发展上,以力奥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林产品、泡核桃加工,生产“郝思嘉”牌核桃乳,形成产供销一条龙,带动全县种植59.4万亩,产值3亿元,覆盖全县海拔1400米以上地区农户5.6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2578户;企业直接聘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人,年人均工资性收入超过2万元。
在蚕桑产业发展上,以佳浩丝绸公司为龙头,引入中国丝绸进出口集团公司,发展壮大蚕桑产业,全县桑园面积达4.09万亩、鲜茧产量2946吨,产值1.51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970户。
在茶产业发展上,以天泽、东升等22家茶企、126个茶叶专业合作社为龙头,带动全县种植茶叶面积23.48万亩,茶叶总产量1.3万吨,产值3.46亿元;茶产业覆盖全县3个乡10个镇、157个村,人口23万人,涉茶农户5.4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万户。
此外,景东县还探索“大学+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在花山镇、文井镇新会村、中所村等村组建立4个生态灵芝基地,面积56亩,每年灵芝子实体产量达500kg∕亩,灵芝孢子粉产量达400kg∕亩,预计实现产值450万元、利润250万元,有效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发展产业。
平台已搭建,基础已具备,效果已初显。景东正以产业扶贫为契机,在绿色生态建设和保护上持续发力,全力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让不断升温的绿色产业成为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劲引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