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水通上山,大路修进村,产业新发展,振兴有引擎……随着扶贫举措的精准注入,巍巍六盘山生机涌动。近年来,61个连片特困县区下大力气,解“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一批批贫困县乡村摘掉“穷帽”,正满怀梦想,加速奔小康。
衣食住行有保障
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国家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15.27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覆盖了位于我国西北腹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地区、陕西省桥山西部地区、甘肃省中东部地区及青海省海东地区等61个县区,涉及2000余万城乡百姓。
在六盘山区,水困是老百姓脱贫难以逾越的一道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因缺水致贫的地区,31万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平均落差超过700米,人畜饮水非常困难。
多年来,当地政府不懈努力,东乡水源工程和供水管网骨架终于形成,黄河、洮河的河水引上了高高的山梁,自来水入户率已达93.7%。今年初,东乡通过建设集中供水点和家用储水窖,解决了剩余人口吃水难题。
“现在家里通了干净的自来水,封水窖的水泥板都没打开过。”东乡族自治县沿岭乡新星村村民马成虎说,真不敢相信过去吃窖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缺啥补啥、配齐“硬件”,山区群众的生活彻底变样。六盘山区近5年来从最薄弱的环节入手,较为偏远、脱贫难度大的贫困村成了脱贫焦点,一批批“老大难”村庄通路、通电、建房、联网等等,旧貌换新颜。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成了,光伏路灯亮了,贫困学生得到资助……宁夏西吉县烂泥滩村就是受益的村庄之一。驻村第一书记秦振邦说,2017年以来,作为西吉县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共建的闽宁协作示范村,各项优惠政策倾注于此。去年,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54%,人均纯收入达8250元,烂泥滩村也改名为“涵江村”。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局长马丰胜说,青海六盘山片区贫困县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自然村通电率达100%,行政村道路畅通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全面享受15年免费教育政策。
产业发展更精准
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六盘山区产业发展因地制宜、产业触角精准延伸,带动更多贫困群众过上了好日子。
在“苦瘠甲天下”的土地上找寻产业扶贫的“支点”。目前,宁夏西海固主打草畜、马铃薯、冷凉蔬菜、小杂粮、养蜂等特色产业,一些绿色农产品被外省客商频频点赞,以“县县有特色,村村有产业”的发展之势撬动贫困之石。
经过产业培育和技术研发,西海固200多万亩马铃薯成为山沟沟里的脱贫“金豆豆”。在固原市西吉县红耀乡小庄村,村支书熊志忠告诉记者,在扶贫政策支持下,农户种植土豆的积极性很高,全村注重种薯繁育,合作社品牌慢慢建立,销售不愁。
依托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跳出“一亩三分地”闯市场。除了挖掘本土优势,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通过设立驻外拉面经济服务办、组建临时党支部和农民工协会、注册“化隆牛肉面”品牌、发放拉面贴息贷款等有效措施,走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路。
上海姌碧迩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马福龙是“80后”,他从化隆老家出来后在拉面店从跑堂干起,借助产业扶持政策,现在已经在上海开起了4家拉面连锁店,还为一些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就业机会。
“以拉面和餐饮业为龙头推动创业和就业,使化隆农民纯收入的53%来自拉面餐饮行业或拉面相关产业链。”化隆县地方品牌产业培育促进局局长马玉忠说,目前,化隆县搭建的中国拉面网电商平台已注册企业和个人会员达6.5万人,依托网站建设的电商服务中心,覆盖包括42个贫困村在内的全部乡镇。
不断延伸的产业触角也让更多人加入到脱贫链条中。“从没想过自己能挣这么多钱。”在扶贫车间三个多月的试用期结束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达板镇达板村村民马色力麦就拿到4200元的工资。而5个月前,她还在家里围着锅灶转。
为解决贫困户增收和留守人员就业问题,2018年以来,当地推进扶贫车间建设。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负责人徐向阳说,一座座建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实现了妇女、老人既能顾家、又能挣钱的梦想,生活更有奔头了。
绘就振兴新图景
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六盘山区的一些村庄更加注重对贫困户的精神引领,开启了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精准脱贫实施之初,‘扶起来立不住,立住了走不动’的现象比较突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党委副书记马洪庆说,为了激发老百姓的内生动力,驻村工作队以基层组织示范带头,推进建章立制、移风易俗等,引导村民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转变。
“以前,村里娶媳妇彩礼大多都在15万元以上,一些人家往往因为孩子结婚而返贫。现在村里成立了红白理事会,通过村规民约加以引导,彩礼少了一大半。”马洪庆说。
党支部联建让刚刚告别“绝对贫困”的陕西省麟游县,更上一个台阶。据了解,中国西电集团创新“党建+扶贫”模式,下属四个优秀支部与当地的万家城村党支部开展联建,以“支部引领、支委领办、党员示范”为载体,通过共同上党课、劳动、研讨等形式,针对帮扶村党组织出现的软弱涣散问题,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矛盾,构建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实现党建与扶贫开发工作“无缝对接”。
从生活脱贫到精神脱贫,文明乡风正浸入人心。如今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多个村庄,技能培训、环境清扫、健康服务等乡村文明实践活动正有序开展,村民参与活动、助人为乐等日常行为均可转化成可量化评比的积分,这些积分公示后还能兑换生活用品。“大家看重的不是积分,而是脸面。现在村民们都争着做好事,村子干净多了,人的修养也好了。”原州区黄铎堡镇黄湾村村民苗永彭说。
行走在六盘山区的贫困县,记者欣喜地看到许多山区百姓摆脱了过去“等靠要”的想法,主动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登记申请书上签字,以全新姿态开创新生活;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打造绿色品牌、开发红色旅游、创办电商平台,为家乡变美变富添砖加瓦。美丽乡村的锦绣画卷,正通过当地村民自己的双手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