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科院“诊治”当归麻口病:绿色防控累计增收10亿元
来源: | 作者:中国新闻网

  据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披露,甘肃在当归麻口病、水烂病为主的病虫害防控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绿色防控技术推广80.57万亩,平均每亩鲜重增产266.2公斤,总经济效益10.6亿元。
 
  当归是甘肃省地道药材之一,该省当归总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以上,岷县、渭源等主产区被列为“中国当归之乡”。据甘肃省农科院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甘肃种植当归面积约54万亩,产量超12万吨。
 
  麻口病作为当归生长期间出现的一种线虫病害,主要症状是根表皮呈黄褐色纵裂,毛根增多并畸化,严重时皮层组织干烂,呈糠腐状。
 
  “当归质量与当归麻口病的防控技术水平决定其产量与效益。”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李继平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该所联合其他科研单位,对当归麻口病病原学、病害发生动态、化学防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高毒杀虫剂和杀菌剂配合使用的防治技术,有效缓解了麻口病对当归生产的制约因素。
 
  随着民众保健意识加强,社会对中药材需求逐年增加,市场前景趋好,中药材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但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药农为寻求高产,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不仅污染土地和水资源,还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
 
  针对上述问题,甘肃多部门联合立项,由甘肃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牵头承担科研项目,重点研究当归等地道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和示范推广,旨在通过各项技术的综合配套,推广当归无公害生产技术,综合使用生物农药防治麻口病,提升甘肃当归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该项目负责人李继平介绍说,项目实施中,以当归麻口病病原线虫的田间时空分布规律为依托,开展试验研究36项,总结提出浸苗处理技术、前期药剂灌根等有效防控麻口病和水烂病的8项技术措施,通过示范区样品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符合CNAS、CAAKS标准。同时,制定了甘肃当归主要病虫害标准化防控技术规程。据了解,依托绿色防控体系,甘肃先后在岷县、渭源、宕昌等8县建立35个当归麻口病综合防控技术示范区,举办各类培训班和现场指导200多场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近1000名,培训农民上万人次。
 
  2016年以来,项目成果还在青海省当归种植区大面积示范推广,成为产业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技术支撑。
 
  2019年,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立足改善民生,在宕昌、岷县、西和县、礼县建设4万亩中药材绿色标准化基地,甘肃省农科院参与并联合甘肃省植保植检站提供了中药材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方案。
 
  “甘肃中药材种类多且研究起步晚,虽然在当归上取得了有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甘肃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刘永刚分析说,系统性开展当归麻口病发生流行规律研究,对于建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具有指导意义,但受制于资金和技术,甘肃在此方面研究相对薄弱。
 
  “如何应用生物防控、有机肥是中药材病虫害防控的发展方向。”李继平表示,下一步,科技人员将围绕“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原则,加紧研发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技术和产品。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