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科技惠农,广袤田野焕发新活力
原标题:科技惠农,广袤田野焕发新活力
上个月,“时代楷模”赵亚夫现身周铁镇徐渎村首届蔬果节开幕式。现场,他不仅深情回忆起当年与徐渎村村民一起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且表示将肩负起徐渎村乡村振兴总顾问的重任,做好渎区蔬菜品牌推广的形象代言人,继续为当地农业发展作贡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进步,农业技术专家是重要推动力量。赵亚夫这名在田间奉献了数十年的农业专家,与宜兴农业有着解不开的情缘。年轻时,赵亚夫不仅在宜兴求学,还在原洋溪公社徐渎大队蹲点三年。今年5月,他来到陶都田头,走进葡萄种植大棚,与农户面对面交流。面对顾伟强、吴开良等农户抛出的“如何安全有效地做好农作物的病害防治工作”“如何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如何挑选种植品种”等问题,赵亚夫毫无保留地传授了自己的经验。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粮食所副所长张亚东,也是陶都田头的“常客”。今年6月,他来到高塍镇“2018年挂县强农富民工程项目示范基地”,在观摩水稻种植情况的同时,为现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为该镇种田大户送上了“科普大餐”。像赵亚夫、张亚东这样活跃在我市田间地头的专家教授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积极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农业专业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聘请在业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专家教授组建陶都农业智库,围绕我市特色农副产品,在品牌打造、提升品牌价值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和建议,助推陶都农业不断跃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一大批有理念、懂技术、懂市场的新农人不断涌现,为陶都大地注入了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市远望蔬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杰,就是其中的代表。2003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杨杰选择扎根农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产品种植与销售工作。从最初承包2亩地种植番茄开始,到成立市远望蔬果专业合作社,再到建起500亩标准化技术示范种植基地,杨杰在农田里闯出了一片天地。早在2013年,他就成功把番茄幼苗嫁接到了茄子苗根部,有效解决了番茄栽培过程中出现的幼苗抗病性差、易枯萎等问题。
2015年,他与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专家合作,研发了“有机樱桃番茄大棚检测系统”技术,通过物联网感知技术,及时掌控棚内空气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强度等因素变化,提升了种植品质和产量。今年,杨杰又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签署“优质樱桃番茄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项目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改良樱桃番茄品质资源、优化种植技术、实现品牌提升,促进宜兴番茄产业提档升级。
科技惠农不仅体现在理念创新上,而且体现在设备升级上。眼下,秋收秋种已近尾声,但对高塍镇种田大户杜新明而言,还正在忙碌时。11月26日上午,在高塍镇的一处大田里,看不见繁忙的人工挥镰收割,只有轰鸣的农业机械在田间“大显神威”。随着收割机一路前行,金灿灿的稻谷流入机器仓容,一亩田仅需20分钟左右就收割完毕,省时又省力。杜新明自1996年跟着他哥哥改行种田以来,始终坚持走机械化、绿色化高效发展之路。刚入行,杜新明就购买了中型拖拉机,后来在逐年扩大耕种“版图”的同时,他拥有的农机数量也不断增加。截至目前,杜新明在采购农机设备上的投入就有800多万元,拥有的“在役”农机有80多台(套)。“从稻谷下种到最后成为商品稻,能实现全程机械化,3000多亩水稻日常的管护只需10多人就能搞定。”杜新明笑着说。前些年,由于天气原因,许多种田农户常常困扰于“烂稻场”,杜新明也曾有同样的烦恼。为此,杜新明添置了10台烘干设备,日处理能力200多吨,不但满足了自身种植需要,还有效服务了周边农户。仅今年,就为周边3000多亩水稻、3000多亩小麦提供了烘干服务。今年,杜新明又添了新装备——三台无人植保机。“一台无人机载重15公斤药量、飞行一次8分钟,就能完成5亩稻田的均匀喷洒,作业效率比人工操作提高了近20倍。”杜新明坦言,随着越来越多的现代化农机驶入田野,镰刀、犁耙等传统农具正悄然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真正将农民从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状态中解放出来,变得越来越“高大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