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保障能力的意见》。《意见》明确了今后几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目标任务,在强化资金投入,加强组织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基础,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标准农田建设进入攻坚拔寨关键期,《意见》出台正合时宜。“十二五”以来,我国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全国累计建成面积达6.4亿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彻底告别了“靠天吃饭”的历史,为确保粮食稳产高产、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意见》明确提出了“到2022年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如何全面落实机构改革要求,统筹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确保责任落实到位,是农业农村部门的重要任务。然而,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面临任务十分繁重、难度持续增大的巨大挑战:一是今明两年,每年计划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而随后两年(2021-2022年),则需要年均建成1亿亩,建设任务比目前再增加四分之一;二是经过多年建设,一些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块多数都已实施过项目建设,剩余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三是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统一承接农田建设管理职能后,相应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和缺乏更有力的政策资金保障。因此,《意见》的出台加强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管理顶层制度供给,完善了体制机制,明确了工作要求,有利于凝聚各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合力,有利于引导各地集中优势兵力,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意见》为下一步高标准农田建设精准施策指明了方向。尽管多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未发生根本改观。突出表现在:一是在规划统筹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地域十分广泛、工程任务量浩大、建设内容复杂,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还不统一;二是在技术标准方面,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预算定额和认定标准等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实际操作性不够强,自上而下完整的技术标准体系更是亟待建立;三是在组织实施方面,一些地方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参与不够,缺乏调动农民积极参与的突破性机制;四是在验收考核方面,缺乏遥感监测、数据集成等现代动态监管技术,难以适应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统一、高效管理要求;五是在“上图入库”方面,已经入库的6.4亿亩高标准农田尚有部分项目区没有上图。针对上述问题,《意见》重点提出了构建集中统一高效的管理新体制,强调要坚决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考核和统一‘上图入库’”的“五统一”要求,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客观规律和基本国情农情,抓住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的“牛鼻子”。
《意见》强调了加强农田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整体上看,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项目管理职责已整合到农业农村部统一管理,改变了以往“五牛下田”“九龙治水”的局面,开创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的工作格局。但长期以来,农田建设面临监管难度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特别是农田建设信息化监管工作还较为薄弱,导致出现了底数不清、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在当前“放管服”新形势和基层减负要求下,如何全面、准确、实时了解各地建设进展,掌握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迫切要求采用现代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加强农田建设监测监管水平。《意见》提出了要运用遥感监控等技术,建设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和监管系统。这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好、监测好、管理好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五统一”,将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优化管理业务流程、简化项目申报、建设和评价程序,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有利于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时监控调度,实现对工程建设和耕地质量保护的精细化监督监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