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田”变形记
来源: | 作者:农业网
  红、黄、绿、白、紫,在重庆市大足区拾万镇隆平五彩田园,五色水稻构成一幅幅美丽画面——“1949-2019”、袁隆平头像、农耕图景……这里也是今年重庆市农民丰收节的重点活动区之一。“我们的丰收不只是金色的,更是彩色的。”拾万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王地生自豪地说。过去因为基础设施薄弱,这片地“年年被淹”,农民无奈地称其为“烂冲田”,“现在有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烂冲田’变成了五彩坝。”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三农”发展是重之又重。“三农”发展,耕地碎片化严重、基础设施薄弱等丘陵山区的共性问题是首先要破解的制约。近年来,重庆市克难攻坚,扎实推进农田基础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84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约4亿公斤。正是一个个“烂冲田”的转变,汇聚成全市“三农”发展的坚实基础。
  怎么建——推进农田宜机化 撂荒地变粮果田
  巴掌田、鸡窝地,重庆市九成以上耕地是丘陵、山地,且耕地碎片化严重。“全市人均耕地3-4亩,我们调研发现,全市农民耕地地块分布在三处以上的占60%。”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农田建设处处长文泽富告诉记者,“因为村里分配土地时往往是好地、平坝搭配着山地,所以农民地块十分分散,不少地方都存在撂荒问题。要破解这个问题,关键在农田治理。”
  秋收之后,在拾万镇长虹村,一台挖掘机正在作业,把两块地之间的田埂打掉。“这是小田改大田,像这样把田埂打掉,能增加2%-3%的耕地面积。”文泽富介绍,通过小田变大田,还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而拾万镇思南村的农民早已受益于这一举措。村里350亩集中连片的稻油轮作田里,两台110匹大马力的拖拉机正在进行水稻秸秆还田作业,切碎、灭茬、旋耕、混合、覆盖,一气呵成。而在农田治理前,这片地块最多只能容50马力的拖拉机进入,从种到收全要农民人工完成,麻烦又低效。
  王地生举了个例子:“人工收获水稻,一亩地成本800-1000元,一个人一天只能收一分地;现在机械收获,一亩成本100元,一天能收三四十亩。”思南村这片地种的是超级稻,再加上卖一季油菜薹的收入,亩均收益5000元左右。村民们无需像过去那么辛苦,就能迎来丰收。
  除了小变大,还有坡变缓。在潼南区塘坝镇小岭村,两年多前还杂草丛生的1200亩山地,柠檬树已经开始挂果。一场小雨过后,树叶更显油绿,衬着黄色的柠檬果,煞是好看。
  “过去有的地方草有一人高。”惠农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本良回忆,通过平整土地坡改缓,再用三叶草、菌包、有机肥等培肥土地,公司在这里治理土地400多亩种起了柠檬。“柠檬的行距4米,株距3.5米,就是为了方便农机进出。”
  近年来,重庆市通过积极推进小并大、短并长、坡变缓、弯变直等宜机化农田治理,农田宜机化改造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成为了重要内容,逐步形成了“农田建设+政策改革+机械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谁来建——调动积极性“独角戏”变“大合唱”
  初秋时节,正是潼南区两茬蔬菜种植的空当。潼南区泰安镇3000多亩蔬菜大棚刚采收完,即将再种上甘蓝、苕尖等地产蔬菜。“过去田块也就一掌宽,东一块西一块,村里不少地都荒了。”泰安镇鱼溅村72岁的邱有生还记得原来种地的不易。“村里也就种点水稻,赚的钱还不够人工费。”
  2008年起,重庆帝安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投资,对3000多亩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地块进行集中连片治理、种植蔬菜。“修路和沟渠,平整土地……总共投入了700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黄河粗略算了笔账。2012年开始,这里被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农田整治自己投一半,项目补一半。”现在这里已经成为潼南区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为保障重庆市蔬菜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机构改革后,农田建设任务重、责任大,不能是管理部门一家的“独角戏”,亟须协调各方、协同发力。为此,重庆市主动创新,调动管理部门、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各方积极性,建设高标准农田。
  针对管理部门,建立激励评价机制,开展综合评价排名,“对前4名区县和综合排名提升最多的1个区县,将由市政府通报表扬,并给予新增安排500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补助资金。”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耕地质量监管处处长杨守正介绍。
  针对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其单独立项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2018年,投入财政资金4000多万元,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2亿多元,通过单独立项,支持2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余亩。
  而农民更是农田建设项目的建设和受益主体。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据文泽富介绍,重庆市将农田治理后增加的耕地按比例返还农民,“比如你家原来有10亩地,通过农田建设增加了3%耕地,就分给你10亩3分地。”
  不仅如此,农田建设项目的实施还带来了农民增收。“潼南的设施蔬菜4月初开始上市,此时云南、海南蔬菜的上市时间已结束,四川、贵州的还没上市,有了时间差,价格就更高。”潼南区蔬菜研究所所长舒红告诉记者。“去年600多亩甘蓝卖得还不错,亩均收益3000多元。”黄河说,今年已经将甘蓝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年来,重庆市启动建设8个高标准农田重点项目区,共投入财政资金5.5亿元,整合其他资金6.65亿元,吸引社会资金7.3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0万亩,发展特色产业基地20万亩,涌现了大足拾万、潼南灌坝、秀山清溪等一大批集中成片示范项目区,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样板。”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唐双福介绍。
  怎么用——跟着产业走 高标准变高效益
  “我们这里种的主要是晚稻,虽然产量低一些,但更便于观赏,口感也更好。”九、十月之交,重庆总算凉爽下来,微风拂面,在隆平五彩田园,不仅能观赏即将收获的各色水稻,还可以体验摸鱼、套鸭等丰收节特色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王地生告诉记者,种中稻虽然产量高一些,但观赏期体感温度不够舒适,结合农旅融合定位,才选择了晚稻种植。
  高标准农田只有与产业发展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中蕴含的助农力量。为此,重庆市坚持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实施,扎实推动“5个片区、500万亩”粮菜特色产能区建设。对条件好的核心区,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种养循环紧密结合,探索形成了稻油、稻鱼、稻虾、稻蟹模式,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使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农业发展更高效。
  而对陈本良来说,效益增加不光是眼前的账,更是长期收益。“明年我们的柠檬将初挂果,预计400多亩地能产100吨柠檬。虽然前期产量不高,但养地主要看后劲,到盛果期产量差距就能拉开了。”生物防治、有机肥养地,他对这片柠檬园的收成信心满满。
  不只如此,柠檬还没挂果,销路已有了着落。潼南区特经站副站长付强介绍,重庆市柠檬全产业链重点龙头企业汇达柠檬就在潼南,一颗颗柠檬鲜果被加工成食品、饮料、保健品、化妆品等,效益也成倍增加。
  唐双福表示:“结合丘陵山区的典型特征,重庆在确保粮食综合产能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构建品种优良、规模适度、绿色精品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高标准农田项目区99万农户、295万人直接受益,农民收入增加总额达23亿元。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