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宁溪镇大苔村大地自然村65岁村民陈维桥没想到,因村里的一个菜花梗加工点,他从农民摇身变成工人。“动作快的话,一个月能赚3000多元。”陈维桥说。
“把扶贫对象搞准,把家底盘清,扶贫工作才能精准实施。”黄岩区西部扶贫开发委副主任蔡学群介绍,宁溪镇建立了一套低收入农户“一村一品,双入双增”计划,确保了低收入农户充分就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努力方向,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是迈向全面小康的必然之举,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
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奕君指出,要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标尺,精准扶贫,因地施策,多措并举,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近年来,台州市始终从实际出发,坚持低收入农户“增收”与“减负”两手抓,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台州特色的扶贫新路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截至去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底的5053元增加到2018年的10799元,年平均增幅达19%,居全省前列。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大力气发展新兴产业
短短5年间,仙居县溪港乡金竹岭脚村从一个无人问津、破旧落后的小山村,蜕变为“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绿水红花”的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目前村里民宿产业蓬勃发展,最早的10户经营户平均月增收约1.5万元。
“我们开展了‘菜单式’产业扶贫,制定了《仙居县精准扶贫扶持政策》,明确了低收入农户的12类补助标准,以奖代补形式发放到户。”仙居县扶贫办主任陈光杰说,仙居紧紧围绕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发展产业和促进就业,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台州市低收入农户重点分布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山区半山区,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培育主导产业带动低收入农户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就地增收的重要途径。
蜜蜂养殖,是一项“甜蜜”产业。去年以来,三门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采取“合作社+低收入农户”模式,扶持中蜂养殖产业推广。
“我们制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对低收入农户实行以奖代补,极大调动了当地低收入农户发展中蜂产业的积极性。”三门县扶贫办主任陈云洲说。
“目前,我们的第一批蜂蜜已准备上市销售了。”横渡镇白溪蜂蜜培育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道灯介绍,合作社带动了白溪、南林、长林、南豪等4个村,发展中蜂养殖低收入农户55户,养殖蜜蜂500箱。“今年预计每户增收6000元左右,明年产量会更高。”
今年,三门县扶贫办又选择与三门县官火家庭农场合作,计划带动低收入农户200多户、700多人增收致富。
当前,如果还有人不知道“电商”是什么,那可真是out了。如今,在全市的扶贫领域,也正通过“互联网+”模式,带动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供销和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在天台县雷峰乡巾帼电商服务站里,柿干、土鸡蛋、番薯面等深山“土货”经过网上推销,摇身变成了“网红”。“帮农民买、帮农民卖,就是我们的宗旨。”电商服务站负责人林银妹说。
在台州市精准扶贫的征途上,乡贤作用不可忽视。“乡贤,是我市扶贫工作的一大助力。”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潘崇敏说。
“我们倡议:广大会员们积极行动起来,为贫困同胞送上一份关爱……”这是一份来自椒江区前所街道乡贤会的倡议书。赵家村还成立了椒江首个村级扶贫慈善协会,扶贫帮困、参与家乡公益事业。
在黄岩区宁溪镇,当地成立了低收入农户救助基金,并出台了相应政策。中下桧村张友喜家境困难,今年家里又遭遇火灾,受损严重。镇里通过该基金补助给老张家1万元,用于修缮房屋。目前该基金已有500多万元,已救助20多个困难群众。
多渠道拓展就业途径
“来料加工不受年龄、技术、时间、地点限制,只要人勤快,不出远门也能挣到钱。”来料加工经纪人葛永健介绍,自从事汽车用品来料加工业以来,他在天台县坦头镇、三合镇等一些村子设立了加工点,家庭主妇是主劳力。“我们一天能加工10套坐垫,一个月算下来都赶上白领了!”村民鲍云伟说。
天台县街头镇来料加工基地
天台县来料加工涉及10多个行业, 5.6万人从事来料加工业,年加工费达5.3亿元。在发展来料加工的同时,天台还实施下山异地搬迁,并对下山移民进行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等,让搬迁农户共享发展红利。
加强低收入农户素质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拓宽就业途径,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的主要手段。
彩灯是临海市东塍镇东溪单村的一个传统产业。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把彩灯卖出去,通过网络销售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村里专门组织开展了电商培训,很受村民欢迎,名额供不应求。培训期间,村民汤彩萍在淘宝店铺里卖出了第一盏彩灯,赚了7元多,还在村里引起了一阵轰动。“真的有人买啊!一盏灯就赚7元,我们要卖100盏才有7元呢。我也要赶紧把我的店铺开出来。”
如今,东溪单村成了台州第一家拥有村级电子商务协会的村。村里还主动与银行进行接洽,对资金困难的创业村民,给予利率优惠贷款。
除了开设相关农民培训课程、打造农村实用人才,临海还积极搭建低收入农户增收平台,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低收入农户往往并不缺乏劳动能力,而是缺少平台。搭建一个增收平台,就能尽快帮他们走出困境。”临海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胜利说。
大家手拉手,小康路上快步走。
黄岩区宁溪镇南渠村位于长潭水库源头,工业项目限制多,乡村振兴往哪走?村民们为此很犯愁。
“燕窝加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水源的要求高,污染少,十分适合南渠村发展。”在乡贤朱妙富牵线搭桥下,燕语(台州)食品有限公司租用村集体用房,不仅每年为村里增加租金收入18万元,还解决了周边乡镇部分低收入农户的就业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仙居县横溪镇新罗村原村坐落于六都坑高山峻岭之中,属于革命老区,2004年移民到横溪集镇区后兴建了24栋229间移民村,并积极开发老村资源,规划建设了绿色农产品基地、高山农家乐园与红色旅游景点……村里还用村集体资金低息贷款给创业村民,发动村民从事种植养殖业等,惠及本村农户200户。
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盘活村庄资源,一些帮扶重点村和低收入农户由此获取改革红利。
上栈头村以村集体财产入股、同时吸纳全村所有村民入股打造台州市首座滨海玻璃吊桥,大获成功。“我们提取部分利润分红,剩余利润再次投入建设,既保护了农民利益,又能提升村民参与建设积极性,且解决了村内一大批村民的就业问题。”上栈头村村委会副主任陈妙根说。
如何让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是摆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回答的一个时代命题。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晓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成果。“消薄”工作还被纳入了市委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考核。
去年初,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只有1800元的临海市汇溪镇山安村因地制宜搞鸭子养殖。短短半年时间里,鸭子饲养量从50只增加到了上百只。镇里党员干部还义务吆喝推销鸭蛋,每只卖到2元。与此同时,该村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义务开垦荒地种植番薯,收获后再用传统手工工艺加工成番薯粉条,产品绿色正宗销路好。这两项种养经营性年收入达到了5万多元。“去年,我们就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村党支部书记金正法说。
台州市持续推进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三年行动。目前,全市已有3027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占3042个行政村的99.5%,其中1141个省定集体经济薄弱村都已达到省定“消薄”标准。
温岭市石桥头镇洞桥村借助“库区迁建+精准扶贫”新模式,成立了台州第一家移民股份公司——温岭市景鸿投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760万元建设景鸿养老中心,并以“公建民营”方式进行租赁运营,年创利润达110万元,使一个移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成了一个富裕村。
“在‘消薄’过程中,各地因地制宜,涌现了不少好做法,比如抱团物业项目建设、资产资源开发、农旅结合等等。”市农业农村局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李文训说。
位于新桥镇与横街镇交界地带的凤阳章村,曾经是路桥区闻名的经济薄弱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少量小厂房的出租费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到5万元。近年来,靠着村班子努力,开展试点建设“美丽乡村”,创新工作思路,引进高新项目,如今村集体收入已达近100万元,成了多次获得省、市荣誉的“美丽乡村”精品村。
村民章高春说:“现在出门到周边县(市、区),不少人知道我们村是个富裕村,我觉得很自豪。”
织密低收入者保障网
温岭市泽国镇低保户老潘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出院。令他意外的是,医疗费用中涉及慈善医疗救助的相关费用,已经直接由医院先行扣减了。“一次都不用跑,真是太方便了。”
温岭市慈善总会负责人徐云辉说:“我们在全省创新‘一次也不用跑’慈善医疗衔接救助项目,让低收入人群享受一站式服务。”
这是当地出台的《温岭市低收入农户高水平全面小康计划(2018—2022年)》里面的一项内容。截至今年上半年,该项目已实施两年,惠及低收入人群13252人次,仅慈善救助支出1128多万元。
在脱贫攻坚战的征途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不容忽视。夯实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基石刻不容缓。
在台州市低收入农户群体中,因病因残致贫比率高达74.0%,是扶贫工作亟待破解的重点难题。全市各地不断完善和提高低收入农户医疗保障措施,寻求因病致贫破解途径,减轻低收入农户负担,以做好“减法”文章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
在椒江,当地完善了慢性病医疗保障制度,将高血压、糖尿病等14种群众常见慢性病纳入城乡居民门诊规定病种范围,编写了14种常见慢性病系统软件及数据维护单。
在路桥,当地探索建立“因病致贫帮扶基金”,加强精准扶贫力度,帮助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近五年来,路桥累计发放慈善救助资金7136万元,救助18900人次。
“我们扎实做细相关工作,让群众实际困难得以精准解决。”路桥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局长管志兵说。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免缴对象补充医疗保险是今年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从今年7月1日起,《台州市城乡居民医保免缴对象补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全面实施,全市广大低收入者将从中分享政策红利。
在三门,由当地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出资为所有低收入农户提供补充医疗保险,惠及当地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农户人数18731人。
三门县医疗保障服务中心主任包泮柳说:“该政策筹资标准按当年免缴对象自理部分医疗费用实际报销发生的金额确定,所需资金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个人不缴费。具体结算由县医保经办机构办理,纳入县域内住院‘一站式’结算服务。”
让贫困人口病有所医、看得起病是此项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自玉环市楚门镇东西村的低保户陈启友今年已88岁高龄,今年7月,他因意外伤害入院,医疗费就花了近4万元,陈启友为此很发愁。可没想到,他的家人去报销的时候,居然报销回了24547元,补充报销也有2353元,这极大减轻了他的负担。“现在国家的政策确实好啊。”陈启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