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贫困村移民搬出拓富新路 村企共建繁荣乡村
来源: | 作者:中国新闻网

  “做梦都没想到,临老了还能住上这么亮堂堂的新楼房,感谢移民搬迁好政策,让我们过上好日子。”11月29日,76多岁的山西省沁县牛寺乡王泉村村民郭付兰激动地说。
 
  牛寺乡王泉村位于沁县西北部,坐落于该县大山深处,全村共有50户130口人,土地贫瘠,交通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村民大多居住在六七十年代土窑洞或土坯房中,属深度贫困村。加上上学难、就医难、文化生活匮乏,搬出大山成了全村干部群众多年来的一个梦。然而,2018年9月12日这天王泉村民的搬迁梦实现了,全村整体移民到县城南的段柳村,50户全部喜迁新居,挪出穷窝的乡亲们个个喜笑颜开。
 
  创新模式整村搬迁
 
  山西省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出台,给王泉村脱贫带来了希望,也给党委政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经沁县县委、县政府、牛寺乡党委政府和支村两委结合王泉村实际和精准扶贫移民新政策,对整村移民搬迁进行了反复讨论。最终敲定创新搬迁模式,与沁县八路响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沁县鸿大商品混凝土有限公司合作,在县城南郊的段柳村选址新建王泉村移民小区,对王泉村实行捆绑式整体移民搬迁,而搬迁后的王泉村旧址的土地山林则被该公司以入股形式进行综合开发。


  由企业出资,整合利用王泉村搬迁建房和公共服务设施资金,保证所有搬迁户家家满意,人人高兴。同时,还集中建设了党群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便民超市、卫生所、体育健身器材等综合服务设施,保障搬迁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
 
  搬到新居的王泉村民成了县城里的新居民,享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城市配套和公共服务。村民庞海伏说:“现在我们用上了集体供暖,冬天不用受冻了,出门有公交了,生活和城里人没有两样。”
 
  住进新楼稳定增收
 
  王泉村在易地扶贫搬迁中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挪穷窝”与“换穷业”同步,将“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的理念贯穿于安置区选址、安置房及配套设施建设、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全过程,成功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介绍,为了消除移民村民的后顾之忧,王泉村委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召开座谈会,解放思想,宣讲政策,在群众中牢固树立“不等、不靠、不要”的思想。对于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产业扶贫,让他们凭借力所能及的劳动获得劳务收入,千方百计把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用好用活,真正实现“挪穷窝、拔穷根”的美好愿景。
 
  2018年,移民新区建成扶贫生产车间,这是一家引进外地的叫彤煜服装缝纫车间,适合村里妇女劳动力就近打工,在移民安置点打造扶贫车间真正发挥了“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作用。
 
  村民段宋琴和庞桂梅就是该车间的首批工人,段宋琴说,“一出门就能上班,做做衣服,一个月下来能收入2000元左右”。
 
  此外,帮扶政策带动下,王泉村集体在移民小区附近建起3个双胞菇大棚,解决村民就业难题。
 
  村企共建开创新路
 
  搬迁离土后村民的生活怎么保障,始终是当地干部的揪心事,他们提出的办法是多条腿走路,离开土靠城靠企靠创新。
 
  据介绍,在搬迁当年该村就与两家企业签定协议,村民以原承包的土地山林入股,经营收益分红,企业每年定期为群众缴纳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保险,每年按人头发放50斤白面、10斤食用油,冬季免费提供取暖。同时,还为有生产劳动能力的村民解决就业问题。
 
  村企共建共享让搬迁村民离开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穷窝,来到了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新家,还逐步有了稳定的收入。据该村村支书邢成柱介绍,一年多来,村民们心中的疑虑都打消了,住得安心了,整个居民小区欢声笑语,可以说让老百姓能够长期受益的初衷基本上达到了。
 
  “搬迁只是手段,只有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上下足‘绣花’功夫,才能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梦想,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牛寺乡党委书记闫鹏云说。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