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的滋味甜蜜蜜
谢吉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雪山乡阴柯河村的贫困户。虽然家里的几头牦牛是她和母亲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但她从来没想到,祖祖辈辈用来制作酥油的牦牛奶,还能做成可口的牦牛奶冰激凌。
其实,不单单是她。对于地处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雪山乡来说,牧民最熟悉的事情莫过于放牧和采挖虫草。拿牦牛奶做冰激凌,他们从没想过。
雪山乡有两个村。作为一个纯牧业乡,全乡共有牧户594户,总人口2029人。其中阴柯河村,距县府大武镇86公里,平均海拔4200米。全村276户中,贫困户有35户,经过几年的精准扶贫,今年剩余的9户也将脱贫摘帽。 “其实,对我来说,扶贫的工作压力并不大。”来自州文体旅游广电局的昂秀多杰是村上的第一书记。自从来村上开展工作,他就发现不论是阴柯河村还是雪山乡,虫草资源丰富是其最大的优势。倘若抛开这个“靠天吃饭”的产业,村民的收入渠道十分单一。如何能利用好40万元的“破零”资金、为村里谋划出一份长期发展的产业,让村民脱贫致富的步子迈得更稳,成了摆在他和村干部面前的一道难题。
建滑雪场?办合作社?还是投资铺面?
看着眼前的这道多选题,昂秀多杰开始和村干部四处调查了解。看着家家户户火炉上那一壶壶滚烫的奶茶,昂秀多杰突然意识到,阴柯河村还有一个被他们忽视的优势——牦牛奶。不仅产量大,更重要的是品质好。“找准这一特点后,我们同乡党委、政府领导,以及阳柯河村的两委班子进行多次商议,最终确定了以奶制品为主的发展项目。”
大方向虽然确定,但具体产品又该如何选择? “在我们牧区,不少合作社都在生产酥油、曲拉,我们再走这条路,毫无竞争优势。”昂秀多杰告诉记者,就在他们一筹莫展之际,当地的一家老企业给了他们启发。
原来,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期间,果洛州惟一一家乳制品企业生产的纯牦牛奶果洛雪糕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但后来因受市场经济冲击,企业转型不畅破产倒闭。果洛雪糕自此消失,但味道却深深留在了人们的心里头。
有回忆,更有情怀。
2018年9月,确定雪糕项目后,通过多次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后,雪山乡党委、政府整合了阴柯河村和阳柯河村共80万元的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另外筹措50万元注册成立了果洛“玛积雪山”乳制品有限公司,10月份投入11万元对村上原有的厂房进行改建和维修,11月份进行设备采购和安装。
今年,公司完成通电通水、设备调试、人员培训、模拟生产等工作后,于8月1日正式投产。”来自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华青多杰对雪糕生产技术十分在行,技术入股后成为了企业的总经理。他告诉记者,以往牧民的牛奶没有销路,正式生产运营后,企业每天需要300公斤左右的牦牛奶,按每公斤8元计算,就为跟企业合作的300多户牧民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
产业扶贫,既要准,更要稳。雪山乡扶贫干事卓玛措说,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经过培训后,牧民都是先把牛奶送到村里的合作社再由合作社统一送到公司。从牛奶到雪糕,需要经过多次检测。此外,不仅外包装显示出当地特色,口感、造型也尽可能地还原了当年的感觉。
今年26岁的华旦措是阴柯河村的贫困户。母亲去世,几个弟弟妹妹都在上学的年龄,再加上家里牛羊少,草山面积小,一家人的日子捉襟见肘。听说村上建起了雪糕厂,没等村干部开会动员,她第一个跑来报了名。“主要工作就是负责雪糕的包装,一个月有2000元的工资。因为离家远,平时吃饭住宿都在公司。”在厂里,除了经理和会计外,像华旦措这样来自贫困家庭的工作人员有10名。即便在工厂停产的情况下,员工们每个月仍能拿到500元的工资。这样一来,每人每年有近2万元的稳定收入。
当下,正是工厂歇业的时候,但依然人来人往。 “公司已经和县上、州上不少超市建立了稳定的供货关系。现在还有几万根库存的冰棍,所以即便不能生产,也一直在盈利。”提起今后的发展,阴柯河村村支部书记巴才说出了大家的想法“,让工人学习更多的技术,生产更多类别的产品,让更多的村民从中受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