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隐性饥饿”亟待功能农业发力
来源: | 作者:科技日报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日前发布的《2019年世界儿童状况:儿童、食物与营养》报告显示,全球有一半儿童存在“隐性饥饿”问题。
  什么是“隐性饥饿”?饱了还会饿?
  “饱了是人体对食物量的感觉,如果没能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这些有益健康的微量营养素,被称为隐性饥饿。”11月28日—29日,香山科学会议召开功能农业关键科学问题与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博士尹雪斌表示,微量营养素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但因为量小“不起眼”,往往被忽视。
  “隐性饥饿”问题存在,意味着正常进食规模化生产的农副产品,不足以补充身体需要的硒、锌、钙、铁等矿物质元素或维生素。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科学家赵其国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功能农业的手段,让农副产品中本身就自带一种或多种有益健康成分,研究清楚不同元素的最优配比,将可能有效改善这一问题。”
  让第五营养素逆势上扬
  “高产农业解决了吃饱的问题,现在人们想吃得安全,而更高的要求是吃得健康。”赵其国说,要探索如何通过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培育出具有保健功能的农产品,通过吃来改善人体健康。
  “传统农业技术主要针对作物产量需求、作物健康、养分吸收模型等方面进行研究,而功能农业则针对人的健康需求、矿物质营养定量控制、营养高效吸收转化模型、毒害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赵其国说,这是一个整体思路上的转变,不仅将研究延伸到作物与人体的互作,还需要创新培育方法、建立全新标准体系等,需要交叉学科支撑。
  在追求产量、环保的基础上,再探索农业应如何生产出有效提供第五种营养素(矿物质)的农产品并非易事。国际研究显示,土壤硒含量将更低,酸雨等也会使土壤中水溶性钙离子含量降低……
  环境危机加剧,功能农业要调控第五营养素在植物体内“逆势上扬”,还要推动传统农业技术的创新转变,解决如何搭建功能农业学科框架等问题。
  “正”“逆”双路径入手破题
  “考虑一个系统问题,应从‘正’‘逆’双路径破题。”尹雪斌说,功能农业是让有益的营养素进入人体发挥功效,那么既需要对从岩石到人体有益物质流的传递过程进行正向研究,找到物质流传输规律,也需要基于人体对功能成分的实际需求逆向设计,找到作物中功能成分的调控技术。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研究院成立了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从解决科学问题入手,破题功能农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硒为例,它有很多的形态,分布在多种作物组织中,检测它比较困难。”尹雪斌解释,团队探索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首先建立了我国较为完善的矿物质及元素形态分析技术体系,实现对土壤、农产品、食品和动物体中的从宏量到微量到超痕量元素定量检测,并通过人工模拟系统“再现”矿物质转运过程进而研究。
  相关专家表示,应加强顶层设计,通过联合重点实验室、相关部门共建国家平台等,推动功能农业发展。“功能农业是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并暂时处于领先,所以是一个全球应对‘隐性饥饿’问题上的‘中国方案’。”尹雪斌说。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