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每天7500头生猪保供京津
这几天,位于石家庄赞皇县的河北双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在建养殖基地内,工人们加班加点施工。双鸽公司食品质量安全总监李文生介绍,公司在现有4座养殖场、年设计出栏生猪28万头的基础上,在赞皇县、行唐县打算新建2座养殖基地,增养补栏,保障京津冀猪肉市场供应。目前,该公司供应京津市场的猪肉每月可达100余吨。
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通过稳产保供和疫情防控两方面努力,截至10月底,我省生猪生产已连续5个月实现环比增长,全省猪肉市场供应平稳,替代品生产稳中有增。据近期行业统计,全省每天调出生猪2.5万头,其中调往京津约7500头。
三地联防疫情,“密罐式”防控成效显著
我省是生猪生产大省,同时也是生猪外调大省,保障着京津庞大的猪肉消费市场。在严防非洲猪瘟疫情方面,京津冀都采取了防控措施。
省畜牧业协会副会长化世鹏介绍,京津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要求三地生猪领域保持密切交流。为此,三地升级了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及资源共享机制,共同推动畜牧生产、屠宰行业、疫病检测、检疫监管等信息和数据共享。我省执行的生猪养殖防疫“密罐式”管理措施,在防控非洲猪瘟疫情方面成效显著。
何谓“密罐式”?李文生告诉笔者,双鸽公司的生猪养殖基地实行全封闭、全密闭、全隔绝的管理方式,进入猪场的人员严格执行隔离48小时的管控措施,先洗澡、更换专业服装,再经消毒、检测后,才能进入生产区,所有车辆和物料都要经过清洗、消毒和烘干等洗消程序,避免与外界直接接触。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来,我省压实生猪养殖场(户)防疫主体责任,强化监测排查、扑杀、封锁、无害化处理、消毒灭源等各项措施,严禁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坚决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指导屠宰场配齐检测设备,加强非洲猪瘟常态化自检。建立“三地一体、合力联防、统一联动”的京津冀非洲猪瘟联防联控升级机制,确保猪肉产品安全稳定供应。
借力京津科研优势,承载京津外埠基地建设
根据30个行业价格监测点统计,截至11月26日,全省仔猪均价每公斤68.67元,销量恢复至疫情发生前水平,商品猪留种现象增多,生猪价格每公斤29.71元,预计每头盈利3000元左右,养猪户补栏积极性高涨。
“今年内,确保生猪存栏止跌回升,猪肉市场供应不断档。明年,使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新希望、牧原等国内生猪领军企业正积极在我省投资建场。新希望六和集团公司在石家庄深泽县新建年出栏5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于10月底开工;牧原公司在邯郸、邢台、衡水等地新建5家规模养殖场,可每年新增出栏60万头;正邦集团在宁晋县投资新建1家年出栏60万头的大型猪场。
据统计,我省计划新建、改扩建年出栏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达450家左右,投资约97亿元,全部投产后可增加存栏量260多万头。
化世鹏建议:“将河北定位为京津生猪供应的大后方,承载京津外埠基地建设。同时,京津可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开展优良种猪选育,实现三地生猪养殖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北京市外埠基地建设工作起步较早,最新的政策文件也提出加大对外埠生产基地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保证猪肉市场供求稳定。
日前,天津农业农村委制定的生猪稳产保供措施中提出,强化与京冀等周边省份对接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在外埠建立基地,生猪产品返销天津,确保2021年猪肉综合自给率达70%以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