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农为己任 砥砺奋进逐梦行
来源: | 作者:中国农网
  四十年奋力登攀,四十载风雨兼程。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的春天,大力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愿望、农业战线的光荣使命。197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审时度势,克服重重困难,在两间旧平房里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征程。4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始终围绕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需要,形成了学科优势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科研机构办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培养了大批人才,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科教兴农为己任,建设一流研究生院
  年乘着改革的春风,按照中央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精神,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成立了。从建院初期的两间旧平房到宽敞明亮、 设施齐全的研究生宿舍大楼,从借用办公室到实现全方位的办公自动化,从 “农场大教室”到管理规范、 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的教学楼,40年来,研究生院砥砺奋进、不断前行,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依托,学科建设水平是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建院之初,研究生院就始终围绕国家战略、经济社会需求,紧跟国家研究生教育及农业农村改革步伐,设立学科。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我国首批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授予单位。40年来,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学位授权点从初期的3个博士专业、15个硕士专业发展到今天的11个博士一级学科、16个硕士一级学科及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实现了农学门类下一级学科全覆盖。如今,已逐步形成了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优势突出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打造立足农科优势、彰显农科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一流学科体系。
  与一流学科建设同步发展的是,师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由建院初期的40余名导师增加到现在的2100余名,增长50余倍,逐步建立了一支以本院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的任课教师队伍。研究生院是农学大师的讲坛,吴孔明、方智远、刘旭等“两院”院士,坚持在教学一线执教育人。国家现代农业体系首席专家如金黎平、韩天富、李新海、肖世和、程式华等在这里亲自指导研究生和博士生。全院共有研究生导师217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30人,导师队伍中,两院院士就有13人。
  一流的农学学科,强大的师资力量,吸引了越来越多学子负笈而来、孜孜以求。从不同高校、不同地域慕名而来的莘莘学子,在这里汇集,并活跃在各地研究所、各个学科领域。来自泰国的庄秋虹是2016年入学的博士生,不远千里前来求学。她告诉记者:“这里农业技术是领先的,很多值得我们国家借鉴的,我要好好学习,多方面了解和体验现代农业体系,服务于泰国的农业建设。”记者了解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校留学生来自全球57个国家,博士留学生规模位于全国农林类高校首位。2019年10月,该院成为全国首批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院校。如今,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与52个国家及21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立足全院70个国际联合实验室、7个国际参考实验室和5个海外联合实验室,有力支撑了我国农业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
  科教融合为特色,“两段式”培养育英才
  科研机构如何办研究生教育?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方军坦言,农科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教育和科研这一对基本关系,两点都不能偏废,不能脱离科研工作来搞研究生教育,也不能单纯为了出科研成果,而忽略了人才培养。为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采取的是科教深度融合的“两段式”培养。
  所谓的“两段式”培养,就是研究生一年级集中教学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后跟随导师在各研究所的科研实践中进行课题研究和完成学位论文。而科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各研究所在学术前沿的科研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共享中国农业科学院现有的教育和科研资源。
  不是为了论文而论文,而是真正使论文成为科研成果的体现。2016年硕士研究生入学的沈贝贝,今年开始读博士,每年夏天她都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度过的。她告诉记者,从硕士开始,她就跟随导师进行草地生态遥感项目。从最初采集植物样品、土壤样品时牧民不理解,到如今牧民主动打招呼请他们帮忙测草场,沈贝贝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磨砺成长。她自豪地说:“我们是真正的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方军介绍说:“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我们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这些难得的资源,对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正确的引领和强大的支撑作用。”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有2个国家重大科学工程, 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5个国家级、24个部级和60个中国农业科学院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17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技术研发中心, 5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 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在这样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平台上学习,使得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社会的认可。2016年博士毕业的舒金帅如今已经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番茄遗传育种团队骨干成员,仅主持国家级项目就有5项。“训练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掌握科学分析数据的方法。”舒金帅这样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正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兼研究生院长唐华俊所指出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与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同步进行,在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和创新实践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最大的特色与优势。
  得天独厚的研究生培养实力,先进的设施、丰富的课题、众多的名师,以人为本的理念、崇尚科学的追求,激励着无数学子在这里扬起了人生事业的风帆。建院至今,培养了15000余名高层次人才,他们有开展“顶天”科研的院士、专家,有“立地”基层一线的农技推广人员;他们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总干事,有心系“三农”的企业家,更多是默默耕耘在“三农”战线的农科人。
  牢记使命再出发  续写时代新篇章
  沧桑砥砺,春华秋实。40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社会影响力、美誉度不断提升,研究生院正处在历史上高质量的发展时期:形成了硕士、博士、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多层次、多类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四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优势突出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体系;建立了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充分发挥和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研国家队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服务“三农”、服务社会。
  今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充分肯定了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做出的积极贡献。这为高等农林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培养适应时代、引领时代的新型人才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新起点,开启美好愿景。唐华俊指出,我们要从四十年光辉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农科教育服务三农、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加快推进“两个一流”建设,办好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教育,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与厚望。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将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国家栋梁之材;将坚持内涵发展,着力构建一流学科体系;将坚持弘扬优良学风校风,着力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将坚持开放办学,着力构建具有农科特色的国际教育新格局;将坚持立足“三农”,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今天,进入“不惑之年”的研究生院,又站在了一个崭新的起点。我们相信,研究生院承载着无数农科人的追求与梦想,在未来的征途上,践行“明德格物、博学笃行”的院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服务水平,必将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