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有一支金融力量在参与乡村治理
来源: | 作者:中国农网
  中和农信河北的82家分支机构在今年金融监管趋严的形势下发展遇到困难。我们在十月下旬选择了承德与邢台两个地区的几家分支进行了走访。此时恰逢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宏大主题提到议事日程,让当前许多发展的问题豁然开朗。中和农信经过20多年的探索,今天看来,所有的探索创新都是围绕着建立乡村振兴治理体系而展开的。乡村金融服务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当务之急的是认识这个体系的重要意义,并且从监管体系建设上全面提升中国小额贷款的治理能力。
  金融服务是一种发展的力量,但在河北乡村,小贷服务更是一种乡村治理的力量。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第一步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小额贷款机构就面临着“定型”的当务之急。
  “中和农信”全称为“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项目管理”是指公司前身是由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贷款处转型而来。上世纪90年代起该基金会就开始探索将国际捐助资金用于扶贫的适用模式。经过十年探索,我国在公益机构带动下形成的一批“非存款型小贷机构”进入转型期。基金会小额贷款处在2008年转型为公司。转型后的中和农信一方面继续保持“支农支小”的事业本质,另一方面全力建设适应客户需求的产品结构体系和符合新股东要求的现代运营管理体系,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在目前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下寻求生存与发展。
  中和农信十年转型是否成功?要看它的作用和方向是否契合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面对“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样的时代要求,中和农信实际上是建立了一个小贷服务乡村治理的体系,为提高乡村综合治理效能做了最有益的补充,为解决相对贫困探索了小贷服务的长效机制。我们在河北乡村看到,小贷服务发挥了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
  小贷服务支持了农民创业和乡村振兴
  围场县兰旗卡伦乡常青村的268户散落在海拔1200多米的10余华里的山沟里。这个林区村农民收入全县倒数第三。2014年,中和农信客户经理进村找到村委会主任李玉珍,她们一起挨家走访,为一些有能力的农户介绍贷款。几年来,许多人从借钱养一头牛如今养到十来头,从承包几亩地发展到300多亩。全村目前在贷客户20多人。就这样一个贫困村,五年没有发生一笔逾期。
  围场县龙头山镇头板村今年脱贫了。全村420户3000亩地。原来的产业就是种玉米,现在有了养牛产业。全村存栏5000头,比去年增加了1000头,发展起一批存栏二三百头的养牛大户。由于中和农信的还款是先息后本,非常适合养牛户使用,目前在贷客户90多户。最大的转变是养牛户中有40%是30多岁的年轻人。48岁的村主任顾连玉说,中和农信的服务培育了产业也培育了农民。
  巨鹿县的农户养猪在静悄悄地发展。我们走访了几个村子,都有一家或者三四家养猪户,都是自繁自养模式,都面临着扩大生产规模和搬迁移址两个资金需求。辛集村39岁的李云松今年开始贷款,现在存栏400头,能繁母猪50头,准备年底存栏扩大到1000头。三河道村57岁的李跃通使用中和农信贷款6年了。他是个老党员,养了500头猪,还种了40亩地。两个儿子结婚上楼,一个女儿在读大学。他贷款买了大农机,目前要贷款搬迁猪舍。他说,中和农信的贷款很好用,现在我发展什么都不愁钱。
  乡村振兴要靠产业振兴。在巨鹿县西郭城镇南盐池村38岁的王凤山种蔬菜大棚12年,起初10栋,现在50栋。作为大户,他会被邀请参加培训会、订货会,确保品种和销路。从2016年走上扩张之路后就一直使用中和农信贷款,一年10万元。他虽然规模不会再扩大了,但下一步发展是提档升级,目前已经有20多个大棚改造成钢架棚。他说,以后发展还是离不开中和农信。
  中和农信是把客户当做一支队伍来建设来培育。从零起步直到做成老板,做成农村信用社的客户。有的客户在信用社征信出了问题,但只要有创业要求和能力,中和农信利用自己的产品优势依旧可以帮到他们。平泉县卧龙镇“承德丰硕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老板46岁的候俊搞了9年的食用菌产业,去年注册了公司。园区总投资350万元,占地41亩,年加工菌棒300万只,生产食用菌15万棒。内丘县小杨庄45岁的村支书刘清国成立了合作社,又注册了“邢内枣仁中药材销售有限公司”,年加工经销酸枣仁百余万吨,产品还出口日本,常年用工十多人。他们都是从小农户一步步发展起来的。他们觉得一路有中和农信伴随,非常自豪。
  农村只有发展起三产服务业,才能说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时代。围场县四合永镇48岁的孙文2010年开始在中和农信贷款支持下,从17平米的门脸房开始经营婴幼儿服装,2017年扩大到290平米的儿童综合服务商场。今年初又扩展出600平米的儿童教育培训机构,已经开设了11种学科,招收了180多个孩子。孙文说,现在农村年轻父母十分重视孩子教育,我们满足了他们的需求,非常受欢迎。目前,孙文的服务基本覆盖了全镇22个自然村。
  龙头山镇二板村有家“永年居老年公寓”也是在中和农信的服务中一步步成长起来的。2012年刚开办时很难找到顾客,现在居住了35个老年人和残障人,员工6人。虽然养老机构民政有扶持,但是每年还是需要通过中和农信贷款。客户经理宋瑞华说,公寓经理总是说他们是看着我长大的,其实我也是看着他们发展的。
  小贷服务的作用在于推动了乡村治理
  目前,农村信用社系统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和农信的作用还有多大?我们在采访中也一再询问客户:你们使用信用社贷款吗?多数表示使用过,但是更喜欢中和农信。9月25日,河北省农信社系统贷款突破万亿元,营业网点近五千家,从业人员5.3万人。全省成立村级金融支农服务站4.7万个,覆盖面98.61%。
  数据是中和农信无法比的。中和农信业务覆盖全国20各省份10万余个村庄,分支机构320多家。河北是中和农信设立分支机构最多的省份,到7月底,累计介绍贷款107.4万笔,157.7亿元,在贷客户13万户,员工约1200余人。邢台市内丘分支到10月运营刚好满5年。14个员工,其中10个客户经理,5年累计放款14141笔,金额27382.4万元,服务客户13785人,全县累计人均放款963元。2015年,放款2342万元,服务客户2376人,全县309个村庄中有186个得到中和农信的金融服务,占比60%,全县人均放款87.7元。今年1-10月,以上数据分别为:8000万元、3874人、293个村、95%、400元。今年的放款目标是1亿元。分支主任宋计增说,当时定五年目标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底气,现在却实现了。在农村,在山区,单笔和人均额度这么小,说明工作量多么大。这种特点,就是小贷服务的最独特之处。
  中和农信的发展受到了当地农村信用社的关注,学习,甚至模仿。中和农信的经验到底是什么?从县发展局局长岗位退休的57岁的宋计增一再强调:“社会效益”。他们在介绍贷款的同时更多的“业务”是“陪伴”。客户经理在自己的业务区内开展了大量的培训活动,走遍了所有村庄,传播了金融知识、法律知识、产业知识。农民有了征信意识,学会了手机贷款还款。虽然这些事情其他金融机构也在做,但中和农信做到了长年累月与农民“面对面”。
  每个分支几乎都有明星客户经理,大多数是女性,她们是怎么工作的?内丘分支的樊艳坤今年41岁,原来是做村医的。五年来她一直是分支业务第一名。今年介绍贷款达到1800万元。关键是,她做到了五年无逾期。她分管内丘西部两个乡镇,一个在深山区,一个位于丘陵地带。这表明下乡的交通成本与时间成本更高。她能为了客户忘了去学校接7岁的女儿,她却在中心村大路旁每月自费4000元租了一个办公门脸,方便那些生活上业务上需要帮助的客户随时找到她。她在办理业务的时候还办了更多的老百姓婚丧嫁娶的“业务”,有些客户与她情同姐妹,到还款期如果忘记了会感到“不好意思”。
  客户经理都与自己的客户建立了密切联系,但巨鹿分支39岁的明星业务员李卫娟与客户的关系还是让人惊到瞠目。当年她当妇女干部搞计划生育曾经严重得罪过一个育龄妇女,如今,这位妇女竟成了她最铁的客户。一年来李卫娟家庭连遭重大变故,本人又做了手术,但在这些客户和分支的陪伴下,她一天都没耽误工作,手术后在车上为客户办理手续。她组织的培训活动,一个村一次就能来300多人参加,当场就能办理20多笔小额保险业务。
  其实中和农信的客户经理就是农户的“熟人”。他们土生土长,虽然学历不高,但有较长时间的农村工作经验。他们考进中和农信之后的工作方式方法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形成了影响力感召力,许多村的贷款密度超过50%。在中和农信的客户群体带动下,百姓口中脏话粗话少了,“你好,谢谢你,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用语多了;谈干事兴业的多了,无事生非的少了。有技术的多了,贫困户少了。生活质量高了,怨天尤人的少了。原来觉得贷款丢人,现在觉得能干事才贷款。村头巷尾,正能量在升腾。
  宋计增把中和农信的好处总结为三条,一是产品真为农,二是制度真到位,三是员工真给力。尊重客户,敬畏制度,珍惜机遇。中和农信把一线员工也当成自己的客户,给足待遇,给足发展空间。中和农信把社会底层大众当成“上帝”,让自己弯下腰身,让客户站立起来。中和农信员工把自己化身为投资者,以慈善心态做服务,眼里盯着的是人而不是钱。宋主任很庆幸自己这辈子还能亲身感受现代企业的风范,有规矩,有待遇,有前途。
  虽然很多正式的金融机构都下乡来了,但是“支小”还是做不过中和农信,这说明小农户需要的金融服务并非一贷一还那么简单,而是包含着陪伴鼓励他成长的金融服务。所以,中和农信是第一家以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百米为使命,致力于培养一支乡村金融服务队伍的公司,这种探索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成为范例。
  小贷治理体系建设刻不容缓
  宁夏东方惠民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龙治普认为,目前管理上对公益性小额贷款的“三个误区”亟待走出来。一是用暂时的金融服务代替了构建可持续的长效金融服务体系,批发零售相结合才是科学的资金流通体系。二是以几千家商业性小贷公司代替了国际意义的小额信贷服务机构,给监管带来巨大压力的结构问题才是治理的重点。三是用网贷物理工具代替了线下的“小额信贷服务”,熟人社会的信任关系才是农村最天然的征信体系。
  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要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发挥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风险投资、股权和债券等融资渠道作用”。这就是对我国金融体系最清晰的安排。事实表明,小农户发展初期最需要小额贷款服务来陪伴与补充。小额贷款发展越好的地方,恰恰也是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地方。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要求“不断提升小农户贷款覆盖面,切实加大对小农户生产发展的信贷支持;鼓励发展为小农户服务的小额贷款机构,开发专门的信贷产品。”这是对普惠金融体系最明确的安排。有了这些安排,剩下的问题就是看治理能力是否能跟上了。
  河北农业现在几乎不分季节了。养殖业、设施大棚、加工业、服务业,都是四季生产。而每个分支目前都处于放贷资金不足的状况。客户急需贷款,总部无款可放。中和农信在河北没有分公司,河北的分支只能是给中和农信在海南、重庆注册的两个网络贷款公司“介绍贷款”。按河北省规定,小贷公司要一个县一个县地申请注册,每个公司注册资金至少2亿元。中和农信在一个省成立几百个县级法人公司,仅IT系统就要适应几百个不同的监管要求,机制不顺,成本过高,基本是不可行的。由于小贷机构的合规化、合法化没有落实,加上目前地方金融监管趋严,分支许多培训和宣传等活动不能开展,连小额贷款的牌子也不能挂,使得各分支机构对完成全年指标深感“压力巨大”。
  长期以来,一批专家学者在关注着小贷公司的前途和命运。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晓山、孙同全在《中国公益性小额信贷政策法规与组织制度发展研究》中建议,在目前形势下,政府监管部门要明确统一性小额贷款机构的定义和准入标准,加快推出《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和《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明确法律地位。“要建立公益性小额贷款融资机制,允许金融机构为小贷机构提供融资,允许小贷机构为金融机构助贷,允许对小贷机构提供支农和扶贫再贷款。要给予小贷机构税收政策支持和经费与技术支持。”
  国务院参事室有关专家最近对河北进行了调研,认为“解决为小农户服务的农村非存款类小额贷款机构资质问题刻不容缓”。他们建议,对优质的面向农村的非存款类小贷机构要给予一些先行先试政策。“可以考虑允许中和农信试行在全国范围内注册及运营,有中央金融监管机构监管。如果时机还不成熟,至少可以允许中和农信在全国省一级范围内注册及运营。”
  中和农信目前在全国注册了几家省级分公司。最早的一家是内蒙古分公司。中和农信的模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关于综合治理农村牧区高利贷若干措施的通知》中加以推广。“引导规范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在农村牧区设立营业部,推广内蒙古中和农信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服务农村牧区中低收入妇女群体的成功经验,支持区内外企业在农村牧区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截至2018年12月底,中和农信已在该区72个旗县设立营业部,贫困旗县覆盖率100%。单笔贷款额度在2000元至5万元,贴近农牧区贫困低收入群体需求。
  年以来,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注重“放管服”结合,创新行业监管服务方式,激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活力,严守风险底线、优化行业发展环境,促进行业合规经营和稳健发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小额贷款公司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内金监发〔2018〕1号),进一步提升监管部门、行业自律组织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管局、内蒙古小额信贷协会组织成立了“小贷+金融科技”、“小贷+农牧户推广”、“小贷+供应链金融”、“小贷+资产处置”、“小贷+资产流转搭建”等多个工作组,推动行业持续稳健发展。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区小额贷款公司法人机构447家,注册资本金309.6亿元。全年累计发放各项贷款83.9亿元、7.4万户,贷款余额281.7亿元、4.9万户。
  内蒙古是我国2005年第一批的试点省份。总结十几年发展经验,自治区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建议,要“推动建立多层次、梯次性、差异化政策引导体系”。“应当尽快出台《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建议探索放宽业务范围。建议探索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
  小贷行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金融服务力量。整体上没资质,各省管理制度不一,这种行业管理是不科学不讲政治的,更谈不上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不许,那不许,“请允许”,这种长期呼吁是不应该一直没有回音的。如果说中央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规划,地方是不是应该从自身发展考量先行一步?行业的创新赋能已经走得很远,监管的创新赋能也有了内蒙古那样的榜样,其他地方也不能坐着不动,应该抬一抬屁股听听呼声了。不会连抬屁股的“能力”也没有吧?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