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丰都县坚持把主题教育同脱贫攻坚、社区治理、征地拆迁等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尤其是将脱贫攻坚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载体,以脱贫攻坚等成效检验主题教育的实效,有力推动了“山水丰茂、物产丰盛、人文丰厚”美丽丰都建设。
深入调研 拿出实招解决发展难题
“吴宗昌,土地6.55亩,可以领1572元;殷本桂,土地5.41亩,可以领1298.4元……”丰都县三建乡鱼泉子村1组的一个院坝里,411户村民拿着现金和大红的“股权证”,喜上眉梢。
向后华家有10亩地,领到了股权证和2400元现金。“以前种点包谷、土豆,赚不到几个钱。”向后华说,如今,除了保底收益,他和老伴还能到合作公司务工,每天每人可收入80元,平均下来,老两口每个月约有4000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三建乡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去年9月起,乡里开始全面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让村民以土地入股,享受保底收益、分红及务工收益。
然而,在初期的实施过程中,村民们的积极性却没有现在这么高。“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三变’改革过程中存在‘与农户利益联结不够’等问题,没能真正激发出改革的活力。”丰都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出台了《三建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管理办法(试行)》等,采取“保底+334比例分红”的方式,让所有户籍人口都参与到利益分配中。
如今,三建乡已培育出笋竹、青脆李、板栗、花椒、柠檬、油茶“六朵金花产业”共1.8万亩,预计可实现产业收入2.4亿元,户均增收2317元。
三建乡的“三变”成效,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丰都县深入推进主题教育所取得的一个实效。
在“学”中筑牢思想根基、在“研”中密切干群关系。丰都县在“学”得扎实的基础上,将“研”作为了一个重要抓手,把调查研究作为学习教育的“实践课”、检视问题的“预习课”、整改落实的“基础课”,让党员干部在学思践悟中增强党性修养、淬炼政治品格、强化政治担当,切实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推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
为此,丰都建立了常委联系点制度,33名县领导从战略着眼、具体着手,紧扣“高质量、供给侧、智能化”、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8个方向,确定了民营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等36个调研课题,以“四不两直”方式深入听取意见、现场解决问题。目前,由调研成果已转化了32个重点项目、21项政策制度。
《三建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的出台,就是县领导深入调研的成果转化。
不仅如此,扎实的调研、有效的成果转化还为丰都的县领导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素材,他们结合调研开展的各项专题党课,可谓用心用情、有理有据,在丰都的广大党员干部中引起强烈反响。
“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强劲的推动力。
全县各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在此带动下,也纷纷以问题为导向,紧扣岗位实际、工作职责,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搞调研、解难题。
比如聚焦脱贫攻坚等中心工作,每名班子成员确定1至2个调研课题,走村入户实地调研、解剖“麻雀”。
借助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第一书记的“火炉坎”、与贫困户“结亲戚”、百名领导干部进百企解“八难”等载体,确实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难题化解掉。
同时,高质量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做好调研深化、问题消化、成果转化文章。截至目前,丰都792名县管领导干部通过调研,提出了改进工作等对策6500余条。广大党员群众普遍反映,干部作风更实了、服务更优了。
精准整改 破解贫困群众急难愁盼
在深入调研的同时,丰都县坚持边检视边整改,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把工作上、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出来,把“改”字贯穿始终,在“改”中彰显担当作为。
据了解,聚焦群众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丰都相继开展了8个方面的专项整治。
这其中,聚焦脱贫攻坚,破解贫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无疑是重中之重。
丰都县高家镇建国村位于武陵山片区方斗山深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村民们对改善人居环境、健康文化活动等诉求日益强烈。
如何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引导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彻底改变村里的贫困面貌?村党委结合主题教育,创新开展了“一讲双带三促活动”,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一讲”,就是第一时间把党的声音讲到群众心坎上。建国村采取院坝会、龙门阵、微宣讲、田间课堂等方式,打造群众身边的“第一课堂”,实现了将党的政策送到群众身边、将实用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将关心关爱送到每家每户。
“双带”,就是干部带领党员干、党员带领群众干。村党委领导、6名“两委”干部带领29名“党员中心户”,辐射引领在家有帮带能力的50名党员,按照就近原则划分责任区,重点帮扶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
“三促”,即促进产业优化、家园靓化、乡风净化。
建国村采取村企联建、户社共建等模式,成立了8个专业合作社,带动了350余户农户脱贫致富;以“四改”“四化”,构建起“房在林总、路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特色美丽乡村;以孝善教育、典型培育、新风孕育为重点,培育出乡村新风尚。
找准脱贫攻坚的薄弱环节,实施精准整改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建国村的实践,只是丰都县破解贫困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整改的一个点。
以此为代表,该县针对“扶贫产业小散弱”难题,以恒都、华裕农科、德青源、温氏集团等龙头企业为牵引,通过流转土地、发展“定制农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措施,构建起1916家农民合作社、980个家庭农场、3123个种养大户的脱贫产业发展生力军,带动1.2万户农户实现稳定脱贫。
针对“贫困户发展产业不敢贷款、不愿贷款”难题,用好普惠性贷款、贷款贴息等政策,由帮扶干部、驻村工作队、银行工作人员等组建“助贷队”,上门送政策消顾虑、送服务少跑路,累计为9791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46亿元,获贷率超过50%、居全市前列。
针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稳不住”难题,筹资1.74亿元为5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改善基础设施,筹资3亿元为贫困户购买村级公益性岗位、开展医疗救助、发放“扶贫车间”务工补助等,2907户农户实现搬得出、能致富。
针对“农产品卖不出、卖不好”难题,以专家帮技术、干部跑市场、电商拓销路等形式,开展扶贫产品“六进”、赶年节和农民丰收节展销、“渝货进山东”等活动,帮助农户实现本地产品销售额1.5亿元。
广大党员群众普遍反映,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得到了解决,干部用“辛苦指数”换来了大家的“幸福指数”。
聚焦重点 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11月,是丰都结合调查研究开展扶贫领域问题整改的“攻坚月”。丰都全县上下联动,攻坚重点直指“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
结合“攻坚月”,丰都首先开门抓教育,以“10个1”方式扩大群众参与、倾听群众呼声、回应群众关切,提升主题教育知晓率和满意度。
所谓“10个1”,即每名县领导“联系整转1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向群众“发放1封主题教育公开信”,每个驻村工作队为群众“放映1场革命传统或爱国主义电影”,每个基层党组织开展“1次红镰党员志愿服务”“1次讲述我的初心故事”“1次小喇叭送学上门”“1次干部带领党员干、党员带领群众干”“1次脱贫攻坚述、评、学”活动,每名党员干部为贫困户“办1件好事实事”,每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开展1次提升群众满意度专项调查”。
在此基础上,通过召开院坝会、驻村工作队暗访检查、“县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遍访贫困户”等方式,广泛收集贫困户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其中,针对群众反映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将收集的问题进行梳理后移交县扶贫领导小组,通过“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点对点’调度安排+有关扶贫部门‘面对面’商议对策+有关乡镇(街道)‘一对一’整改解决”方式,分别解决住房安全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方面的具体问题近150个。
“我家的土墙房子是1958年修建的,经常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房梁有的已歪斜,我和老伴住在里面提心吊胆的,就怕它突然垮了。如今可好,新房不但安全,环境也变好了。”站在自己漂亮的新房门口,保合镇普子场村村民蒋国富高兴地说。
同样的感慨还来自于双龙镇付家山村村民向丹。他家原本的土石房墙壁上有很多裂缝,每逢下雨就会漏水,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如今,旧房改造成新房,向丹圆了安居梦……
住房安全问题一直是贫困群众最为关切的问题之一。自脱贫攻坚以来,丰都始终把实施危房改造民生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着力点严格把关,以精准识别贫困户为基础,切实将住房困难贫困户全部纳入改造范围,不漏一户。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更要下足‘绣花’功夫,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推动各项措施到村、到户、到人。”丰都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尤其是在“攻坚月”期间,全县更是集中各类要素资源,补短板、攻难点、强弱项,务求推动各级反馈及县级自查问题全面清零、“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脱贫攻坚工作满意度全面提升。
据介绍,今年以来,该县通过发展产业、引导就业、综合保障等举措,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真正确保不愁吃、不愁穿。
同时,精准完善危房台账、分类实施危房改造、加快推进易地搬迁、用好复垦收储政策,全力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全覆盖落实医疗政策,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引导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全面规范落实基本医疗保障;强化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动态跟踪、服务管理工作,持续开展控辍保学行动,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坚决防止了因贫失学辍学现象。
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丰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