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源。对于群众而言,“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稳定的收入为基础,需要以稳定的就业作保证。而现在未脱贫的群众,缺乏产业、不能外出打工者居多。为了让这一部分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近年来,秦安县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各种类型的扶贫车间,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其他地方彩钢搭建的扶贫车间不同,秦安县兴国镇康坡村的陶艺扶贫车间外形设计是窑洞,青砖红门,从左至右,整齐地排列着四个制陶车间。康旺才正在车间里打磨晾干的漏勺,这些勺子打磨好以后将放进电窑烧制。
康旺才是康坡村村民,今年55岁,从事手工制陶已经30多年了。早些年,他一直在外地打拼,从事陶盆、陶罐等生活用具的烧制和买卖,近几年,陶器市场不景气,自己也年龄大了,就回到村里,种了几亩苹果和花椒维持生计。2018年村里陶艺扶贫车间成立后,康旺才开始在这里工作。扶贫车间实行计件工资,他是熟练工,一天能挣100元左右。“再加上家里苹果和花椒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康旺才笑着说。
秦安县是新石器时期大地湾文化遗址的所在地,这里的“彩陶工艺”远近闻名。康坡村位于秦安县兴国镇东南部,距县城5公里处,素有陇上“陶之乡”的美誉,全村500多户人,有200多户从事陶器烧制。但由于经营分散,质量参差不齐,有手艺,但没有效益,这也让康坡村长期没有脱贫。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该村经济发展,在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的援助下,2018年,秦安县建成了康坡村陶艺扶贫车间,组建了陶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康坡村及周边贫困户从事陶艺产业。产品不仅有陶盆陶罐等生活实用陶器,还有彩陶工艺品。
康晓刚和康晓龙兄弟两个是康坡村陶艺扶贫车间的负责人,负责义务传授学员制陶技艺,同时他们也是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陶器烧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康晓龙说,从爷爷辈开始他家里就以制陶为生,爷爷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门手艺传下去。现在依托扶贫车间,他们教授更多的人学习陶艺制作,既传承了文化,又能让村民增收致富。
依托陶艺扶贫车间过上好生活的不止康旺才一家。2018年,该扶贫车间已带动康坡村7户31人、周边的孙蔡村16户70人、腰崖村8户31人,共计132人脱贫,这3个村还有63户贫困户也依托该扶贫车间即将脱贫致富。
康坡村陶艺扶贫车间是依托当地资源而建,而中山镇冬花种植示范项目初期加工厂扶贫车间和百万蛋鸭养殖扶贫车间则是依托扶贫项目而建的。
中山镇的主要产业是苹果和花椒。近年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该镇大力推进果椒建园工作,一个个规模大、档次高、特色鲜明的花椒标准化示范点相继建成,为引领全镇花椒产业健康、高标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花椒种上3-5年之后才开始受益,中间这段时间不仅没有收益,还要不断投入。而且仅仅发展苹果和花椒,产业太单一,抗风险能力弱。为了解决空档期老百姓的收入问题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中山镇紧跟县上以苹果、花椒、蜜桃为主导产业,以蛋鸭、冬花、万寿菊等短平快产业为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积极谋划,主动出击,总投资6500万元的百万蛋鸭养殖和深加工精准扶贫项目以及6万亩冬花种植和加工精准扶贫示范项目在中山镇顺利落地。
百万蛋鸭养殖和深加工精准扶贫项目是在天津市津南区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帮扶下,秦安县引进的一项“短、平、快”扶贫项目。该项目2018年在中山镇中山村和郭箕村实施,目前建成养殖大棚36栋,首批投放的7万羽蛋鸭已开始产蛋。该项目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2018年天津市津南区为该项目帮扶的1000万元,通过折股量化的办法为中山镇28个行政村124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配股成为股东,每年按股本的8%固定分红,目前已完成两次分红。
今年,秦安县统筹天津援建资金540万元,由公司帮扶全县1800户“兜底”保障户养殖蛋鸭,户均100只,总代养18万只,采取“托管代养,保本收益”的模式,按照一个养殖周期每只6元的保底收益和淘汰后每只30元的固定收益,户均年可增收3600元。目前,公司已为1800户蛋鸭托管代养贫困户分红108万元。同时,贫困户还以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方式入股,获得更多分红,可以在养殖基地打工,挣工资,带动群众增收效果非常明显。
“6万亩冬花种植和加工精准扶贫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也很大。”中山镇镇长胥胜斌说,该项目也是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中山今年种植冬花2万亩,亩产鲜花可达400斤,每斤按保低价6元收购,群众就有4800万元的收入。而且合作社有分红,种植冬花还有补助,冬花的分拣、加工需要很多人工,群众可以打工挣钱,多项收入加到一起还是比较可观的。
据了解,秦安县的扶贫车间,已涵盖各行各业,遍地花开,累计带动就业3763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672人,带动贫困劳动力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真正发挥了“小车间”推动“大扶贫”、实现“大梦想”的积极作用,为全县脱贫攻坚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