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敦新坝区瓜果飘香,生机盎然。村民们或是移栽菜苗,或是采摘果蔬,忙得不亦乐乎,一幅丰收的画面尽收眼底。
敦新坝区位于锦屏县东南部,耕地面积22829.6亩,横跨敦寨镇和新化乡两个乡镇,涉及新化所村、三合村、敦寨社区等18个行政村,覆盖村民7282户31555人,其中贫困户2182户8671人,是锦屏县产业扶贫主阵地。
锦屏县紧扣“八要素”,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在敦新坝区实施万亩蔬菜种植,使坝区产业发展效果显著。
因地制宜选产业 培训农民增信心
我省农村产业革命开始实施后,锦屏县依据坝区自然条件,以发展“短平快”的蔬菜品种作为主攻产业。一年可轮换种植三季,每亩年综合产值1.2万元以上。
“以前种水稻、玉米,产值低,现在蔬菜一年可以种三茬,一年到头天天可以下地干活,还有工资领。”新化所村村民罗春竹在谈起规模化蔬菜种植,脸上乐开了花。
据统计,2018年坝区经济作物占比仅为46.34%,目前经济作物占比为61.69%,上升了15.3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占比显著提高。
“产业要发展,要从思想上入先手。”龙池村村支书龙绍海这样说。新化所村、三合村等18个村的村支两委、党支部通过入户、开院坝会等方式宣传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与好处,从思想上改变村民们不愿种的想法,“通过村里开会不仅知道蔬菜一年可以种三茬,还给蔬菜买了保险,我就把4亩地流转了。”今年65岁的新化所村村民陈宪梅说。
科学技术进田间 资金投入有保障
“面对村民不会种,种不好的问题,我们联合农业农村局的专家做好技术服务。”新化乡北门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成龙说。
目前该坝区技术培训人数在1.4万人左右。敦寨平江村村民杨细凡说:“不仅有钱赚,我还学会了种植西兰花的方法。”
在坝区每个蔬菜基地里,负责技术服务的锦屏县两岸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都会配备五至六个技术员把关种植。
而资金筹措到位,也有效保障了坝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模化种植。
贵州山地美农农业有限公司是锦屏县的平台公司。“2018年以来,我们主要是以‘三变资金’、自筹资金与中西部帮扶资金为主,‘三变资金’我们筹了5000多万元,自筹有341万元,中西部帮扶资金在983万元。”该公司总经理助理姚才锦说。
新化北门蔬菜种植基地作为敦新坝区蔬菜种植示范性基地之一,目前节水滴灌设施、育苗中心车间、储藏冷库等设施建设已完成。该基地现建成大棚有240多个。而新化南门蔬菜基地总规模300亩,建有大棚26个,机耕道、灌溉水渠等基础设施完备。
组织方式作用大 产销对接卖得好
今年,敦新坝区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进锦屏县两岸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州黔泉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2家龙头企业入驻坝区,负责建设管理、技术服务、产销对接等;村支两委、合作社负责宣传、组织种植等;农民参与务工、入股等;组织方式的充分运用使坝区产业顺利推进,以股权为纽带,以产业为平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
锦屏县两岸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具有二十多年蔬菜种植经验的企业。“我们采用订单模式,35%的产品销往东南亚地区,另外35%销往广东、江浙及周边省会城市,剩余30%由我们在北京、上海、贵阳等地的档口销售。”该公司管理员李海杰说。
“我们在坝区有冷库两座,配套冷链运输车15辆,蔬菜在这里集中后分发。销往国外的,我们跟外贸公司签有协议,物流有保障。” 该公司董事长李成胜说。
利益联结增收入 基层党建动力强
据了解,敦新坝区共覆盖村民7282户31555人,带动了其中一大批村民务工。“一个月有2200多元工资,还有土地流转费。”新化所村村民陈宪梅很满意。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使企业和农户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村民通过基地务工赚工资、土地流转收租金、入股得分红等形式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
坝区内的新化乡、敦寨镇按照“强堡垒、聚民心、兴产业、促发展”思路,以支部带动、党员带头、能人带富为抓手,积极推行“十户一体”抱团发展,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利益共同体。新化所村党支部书记闵启贵等党员干部,远赴广东、江西等地考研、选种,回来后带领村民开展蔬菜种植。他说:“坝区产业转型升级,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村民们积极性高涨。很高兴看到我们这里现代农业正在逐渐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