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种养殖成农牧民增收致富新引擎
来源: | 作者:西海都市报
  门源回族自治县农牧资源独具特色,辖区耕地总面积4万公顷,农作物以油菜、青稞为主,兼有豌豆、小麦、马铃薯、蔬菜等,青稞的蛋白、维生素高,油菜年产量达3万吨,出油率高达40%,是青海省重要的商品油料基地和藏区青稞制种基地,素有“门源油,满街流”的美称。境内各类草场面积45.73万公顷,其中可利用草场38.86万公顷,天然草地理论载畜量为74.94万个羊单位,年平均存栏59.18万头(只);一年生饲草种植总面积保持在9733.33公顷,年产鲜草41.13万吨,可饲养18万个羊单位,年稳定加工销售饲草15.28万吨,是省州现代高效畜牧业示范基地和牛羊育肥贩运基地。
 
  近年来,门源农牧业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省委“五四战略”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认真贯彻州委建设“五个海北”的发展思路和县委“一二三四五”的发展思路,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不断优化种养业结构,加快设施农牧业建设步伐,强化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培育,着力提升优势产业及特色种养业,基本建成了北方小油菜、藏区青稞、饲草、甘蓝型油菜、特色蔬菜为主的五大种植业生产基地和优质羔羊、奶牛、肉牛、肉羊及特色养殖为主的五大畜牧业基地。大力推进传统农牧业向高原特色农牧业、设施农牧业、集约化农牧业和产业化方向发展,特别是湖羊、火焰参、香菇等特色产业发展态势强劲,成为促进农牧业健康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香菇种植已“香”飘门源
 
  11月14日中午,走进东川镇尕牧龙下村村民万成宝家中,女主人正在准备午饭,阵阵香味扑面而来,几盘家常菜摆在餐桌上,在主人的盛情邀请下,记者拿起了筷子。其中一盘素炒香菇很受欢迎,香菇的肉质厚实、味道鲜美,吃在嘴里既滑软又有韧性。在记者的询问下,万成宝说:“这是我在泉口镇的一个种植香菇的种植户的大棚里购买的。”午饭过后,记者一行来到万成宝所说的这座种植香菇的大棚,大棚里满满当当地放置着香菇菌棒,许多菌棒上香菇破“土”而出,长势喜人。
 
  据门源县农牧和科技局产业办主任徐锦介绍,门源县独特的海拔、温差气候、水源环境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高寒有机香菇的种植。经过多方面的考察论证后,引进资金,在离县城几公里处建了一个名叫门源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这个示范园是以现代农业为基础,以绿色有机为主体,以高新技术为指导,集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工业化生态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有机示范园。园区占地约110公顷,以打造绿色有机香菇生产为主体,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一体的高寒有机香菇种植示范生产基地,是目前国内少有的高寒区域有机香菇生产基地。目前,门源县种植香菇的菌棒都是由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提供的,每根菌棒价格为4.5元,等香菇成熟后从种植户手里以每斤4.5元的价格回收,一根菌棒要出三茬香菇,共出菇斤数为两斤左右,这让种植户不愁销路,还可以增加收入。”
 
  据了解,目前门源市场上出售的香菇都是当地产的,因为这种香菇朵圆、肉厚,品质细腻、气味芬芳、外形美观、口感脆嫩爽滑,加之青藏高原独有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珍稀菌类的营养和药用成分高于外地野生食用菌,在春夏秋季均可生产出优质香菇子实体,其中六成为极品香菇——花菇,所以深受门源百姓喜爱,每天几乎供不应求。据徐锦介绍,下一步,门源将扩大香菇种植规模,让门源香菇闯更大更广阔的市场,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和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位于门源县泉口镇旱台村浩门河边的门源县冷水鱼育苗基地是山东援建项目,于2018年8月建成,今年11月23日,该基地举行了鱼苗签约发售仪式,首批62万尾虹鳟鱼苗顺利上市。据了解,门源县冷水鱼项目由援青干部牵线搭桥,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的技术支撑,借鉴西藏、新疆冷水鱼养殖经验,2017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18年12月试运营,2019年11月首次对外销售鱼苗。目前,基地繁育冷水鱼苗达180万尾,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进入门源县冷水鱼育苗基地室内育苗养殖车间,首先必须穿戴一次性防护服、口罩、手套,据管理及运营基地的门源县佳联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智介绍,这样是为了鱼苗防疫。室内鱼苗养殖车间面积1800平方米,包括源水取水处理区、育苗孵化区、鱼苗开口驯食区、鱼种养殖区。两名工人正在忙碌,鱼种养殖区里有12个大水槽,槽里几万尾虹鳟鱼鱼苗欢快地在水里游着。“养殖基地采用调配和招聘的方式组建了运营团队,由厂长、技术总监、技术工人、财务、后勤共计6人组成,其中两名技术工人是当地百姓。刚来的时候他们什么都不懂,经过一年的时间,已掌握育苗孵化和养殖技术。
 
  有了这个技术,以后可以自己搞养殖,再通过他们带动当地百姓发展冷水鱼养殖,从而使当地百姓增收致富。”张智说。据了解,门源县冷水鱼繁殖和育苗项目的建成,结束了门源县鱼苗外省采购、粗放养殖的历史,有效解决了本地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苗种需求。为使冷水渔产业与产业脱贫充分融合,门源县依托冷水鱼繁育基地的技术和种苗优势,积极建立“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育苗、养殖、回收、销售一体的冷水鱼养殖产业模式,推动产业优化增效,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潜力。门源县佳联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将以成本价为当地养殖户提供优质鱼苗,免费为当地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并以市场价现金回收养殖户成鱼产品,保证养殖户持续增收。
 
  2019年,门源县泉口、浩门、西滩、北山、阴田、珠固、皇城7个乡镇13个村的村级集体将山东经济发展援建资金投入到门源县佳联渔业科技有限公司中,并签订分红协议,收益按年度分红,不仅13个村每村可以增加4万余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可以带动286户贫困户增收致富。该扶贫项目实现了当年签订协议,当年竣工放苗,当年扶贫见效。
 
  打“组合拳”助力农牧业发展
 
  火焰参,被誉为“欧洲人参”,又称“地下灵芝”,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世界13种最佳食用植物之一,具有很高的药食价值,市场前景广阔。2017年9月门源县开始引进试验种植火焰参,目前,门源县火焰参种植面积已经达到200余公顷,产量可达7500吨。火焰参产量大、经济价值高,每亩收益是原来种植油菜、青稞的5倍。
 
  泉口镇大庄村第一书记陈季贵告诉记者,2018年,为进一步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稳定,大庄村“两委”针对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的情况,召集村民代表、致富能人层层征求意见,广泛听取百姓诉求,结合实际,成立了泉口镇大庄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种植火焰参。在门源县农牧主管部门和山东威海援建团队的帮助和引进下,合作社与青海青鲁红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133.33公顷的火焰参种植协议,平均每天能吸收大庄村剩余劳动力30余人务工,人均每月增收2000余元。
 
  近年来,门源县打出“组合拳”,不断探索农牧民持续增收机制的新渠道,对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
 
  首先是不断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助力农牧产业转型。种植业按照“稳粮油、强草业、抓特色”的总体思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快农牧业经济转型升级,推动门源县农牧区经济有序发展。养殖业以“提质、扩优、抓特”为重点,始终把发展生态畜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努力转变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不断加快畜牧业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与生态安全并重的方向转变。适度规模发展以西门塔尔肉牛、浩门马、白牦牛、湖羊、林麝、马鹿、冷水鱼为主的特色养殖业。
 
  二是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持续提升转型动力。加快培育农村能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发展“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密切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加快土地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水平,推动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着力提升特色农畜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农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优势产业快速发展,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食用植物油系列、青稞系列产品、青稞酒系列、牛羊肉制品、奶制品、蜂产品、饲草初加工产品为主的现代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建成了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
 
  三是深入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紧抓国家“一带一路”、生态文明、支持藏区发展、乡村振兴、对口援青和省委省政府“一优两高”战略深入实施的政策机遇,做优一产、做大二产、做强三产,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坚持全域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产业调整、脱贫攻坚、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统筹加强行业管理,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生态发展潜力进一步激活。注重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注重农牧旅游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发展效益;突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业循环发展;持续深入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等一系列举措,都是为了促进农牧业健康发展,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