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考察,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6年来,各地坚持实事求是,精细化管理扶贫对象;坚持因地制宜,精确化配置扶贫资源;坚持分类指导,精准化扶持贫困群众……务“实”求“精”,高效释放扶贫制度红利,提速脱贫奔小康进程。
不漏一户,不错一人,不搞“一评定终身”
在黑龙江省兰西县兰西镇林盛村,记者听到驻村扶贫干部被薅脖领子的故事。
2017年,黑龙江省财政厅的赵谦被派到林盛村当第一书记,发现村里不少条件不错的家庭竟然挂着贫困户牌子,错评率很高。
赵谦带人逐户走访,对全村贫困户进行重新认定。经过全体村民大会认真讨论和投票表决,原来认定的贫困户有51%被清退。
这一下可炸了锅。有位村民找上门,薅住赵谦的脖领子问:“你是干啥的?来管我们村的闲事呢?”赵谦慢慢挪开村民的手:“你听我细致讲解。”他把重新认定的程序一讲,把评上的、清退的贫困户的条件端出来一一对比,那位村民没意见了,“标准明确了,程序规范了,就算被退出来,我也心服口服。”
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的要求,各地对贫困户进行严格动态管理,做到不漏一户,不错一人,不搞“一评定终身”。
去年,江西省井冈山市鹅岭乡蕉陂村村民尹慧文遭遇交通事故,瘫痪在床,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一夜入贫。尹慧文躺在床上叹气。
村干部和驻村扶贫队员敲开了尹家的门,坐在床边轮流宽慰尹慧文,说精准扶贫绝不会把你落下。扶贫队严格按照政策,把他列为新增贫困户,帮他办好了特殊疾病门诊和低保,治疗费用报销了9成以上。
尹慧文又振作了起来,“感谢精准扶贫,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因地制宜,找准产业,用发展甩掉贫困帽子
在过去多年的扶贫中,十八洞村先后尝试过养猪、养鸽子等多种产业扶贫方式,有的村民拿到小猪仔后转身就去镇上卖了,有的等扶贫工作队一走就把“扶贫鸽”吃掉了,村里贫困面貌没有什么变化。
一直以来,扶贫产业的选择和发展、扶贫资金和项目的管理等不够精准,影响了扶贫成效。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十八洞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猕猴桃是适合十八洞村资源条件的优质水果,但村里人均耕地仅有0.83亩,且散落分布,难以发展规模农业。在上级部门支持下,村里转变思路,异地流转土地1000亩,村民以产业帮扶资金入股,集中种植优质猕猴桃。2018年,村民共获得产业收益金88.5万元。
十八洞村山奇水秀,溶洞多,有“小张家界”之称,苗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着眼发展乡村旅游,村里成立旅游开发公司进行统一开发。还组织村民成立各类产业合作社,发展苗绣、黄桃、油茶、蜂蜜等产业。
配套越来越齐全,游客慕名而来,去年来十八洞村的游客达30万人。曾经的贫困户施全友开了农家乐,去年毛收入近60万元,他说:“产业找准了,路子走对了,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以产业为根本,推动脱贫攻坚,是各地的共同探索。
井冈山市东上乡有养蜂传统,但养蜂技术落后,加上交通不便,一直没成为富民产业。2018年,东上乡引进了一家养蜂专业合作社,借助市场力量,引导贫困户养蜂。
今年,乡里建设了蜂蜜加工厂,蜂蜜不仅不愁销路,而且每斤单价超过100元,是几年前的两倍。“有了精准扶贫,抓产业接了地气,接了市场,我们都过上了好生活。”东上乡曲江村村支书许先文说。
因人施策,量身定做,不让一个贫困户掉队
过去,十八洞村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如何帮助所有村民脱贫?驻村扶贫队和村干部们目标明确:没有通用公式,必须分类指导、因人施策。
“你们一定要采访龙先兰。”村民们对记者说。
一见面,龙先兰掏出手机,“加个微信好友呗。”村干部在旁笑了起来,“呵,这是一个优秀的蜂蜜推销员!”
生于1987年的龙先兰是孤儿。由于亲情缺失,他染上了酒瘾,喝醉了就在地上睡,村民都说这个后生完了。
2014年,他找到时任驻村扶贫队队长龙秀林要钱。龙秀林告诉他,“等靠要”是没有志气的表现,我们会全力帮助你,更关键要靠你自己脱贫。
龙秀林分析,龙先兰破罐子破摔,主要是因为亲情缺失,孤独无望,需要用爱唤醒。龙秀林找到他敞开心扉:“先兰,以后我就是你哥,哥绝不会丢下你!”
龙秀林帮他戒酒瘾,送他学技术,带他回自家过年……感受到温暖、找回生活信心的龙先兰,在农校培训时对养蜂产生了兴趣。“我们山上花多,适合蜜蜂生存,我想养蜂。”龙先兰的想法让龙秀林喜出望外,马上帮他试着养了4箱野蜂,到年底就挣了近5000元。
在十八洞村相亲大会上,龙先兰看上了邻村姑娘吴满金。对方父母反对:“他可是孤儿,还是个酒鬼。”龙秀林以哥哥的身份,带着龙先兰上门求亲,“他已经改过来了,现在又能养蜂,我担保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两位老人终于同意了两人的婚事。如今,小两口一起养蜂,年收入10多万元,不仅自己脱贫,还带动周边村寨118户村民养蜂致富。龙先兰说:“感谢秀林哥为我量身定做的脱贫办法。”
在黑龙江的林盛村,赵谦驻村之初,贫困户于福才当面说起风凉话:“你扶啥贫,不就是下来镀镀金?”赵谦没生气,在分类施策帮扶中,充分利用于福才的驾驶农用车技术,把村里唯一一台铲车给他开,引导他加入了呼兰河右岸农业合作社,还帮他参与发展村里豆腐产业。
当年,于福才比往年多挣7000多元。这位有写日记习惯的村民,在自己本子上写下“感谢赵谦的恩情,感谢扶贫工作队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