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农业点亮新希望
来源: | 作者:湖南日报
  
  9月12日,道县白马渡镇樟武坊村,村民驾驶收割机收割优质稻。蒋克青 唐伯靖 摄影报道
  2018年11月27日,怀化市九丰现代农博园,工人在智能大棚内打理无土栽培的蔬菜。(资料照片)记者 傅聪 摄

  制图/张杨
  秋收过后,湖南农产品便源源不断“东进、北上、南下”。
  湘南优质脐橙直供上海,正在稳步拓展长三角市场。
  日前,南县在长沙举行新闻发布会,县委书记李劲松告诉记者,南县稻虾种养基地逾55万亩,南洲稻虾米在北京市场供不应求。
  今年来,全省14个市州相继与广州签约,全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供应基地。
  省农业农村厅专家兴致勃勃地说,湘字号农产品批量上去了,质量更有保障,“东进、北上、南下”拓销路,总算有了起色。
  近3年,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全省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精细农业点亮田野新希望。
  1 打造“四带八片”,基地布局区域化
  农业大省湖南,习近平总书记牵挂在心,对“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出希望。围绕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决策部署。
  曾长期困于农产品“多而不优”“优而不多”的双重尴尬:早籼稻等大宗农产品多,口感不好愁销路;名特优农产品好卖,却没有规模,难以满足大客户的需求。
  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省委书记杜家毫多次调研,部署推进现代农业“百千万”工程,扶持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壮大精细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加快新技术落地,示范引领精细农业发展。
  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省委省政府激励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把大宗农产品做优,把名特优农产品做大,实现“多的优起来”“优的多起来”。
  让“多的优起来”。湖南粮食生产在稳总产的同时,大力推进“湘米优化工程”,调减早籼稻,扩种优质稻,高档优质稻种植面积扩至1100万亩。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稻虾共生优化田间生态,南洲稻虾米飘香京城。
  实施优质湘猪工程,规模猪场向湘南、湘西等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布局;宁乡花猪、沙子岭猪、大围子猪等“国保级”地方良种走保种与开发融合发展之路。
  让“优的多起来”。省政府着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出台“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构建“四带八片”,推进基地布局区域化。
  3年来,全省着力建设衡邵罗霄山脉茶油、湘南脐橙、湘西柑橘、长株潭百里花卉苗木四大产业带;打造湘西北茶油、都市蔬菜、供粤港澳蔬菜、安化黑茶、湖南红茶、岳阳黄茶、洞庭水产、湘中道地药材八大产业片。
  按照规划,省财政从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四带八片”拉开“骨架”,串起56个产业基地,辐射4200万亩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
  2 摒弃“大肥大药”,生产过程精细化
  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要靠科技支撑,向绿色要效益。
  省委副书记、省长许达哲要求,湖南发展精细农业,要由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
  3年来,各地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精细方面下功夫,摒弃过度依赖 “大肥大药”的粗放式生产,推动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在岳阳市君山区的新泰和蔬菜基地,连片4000多亩菜园铺开水肥一体塑胶管,加装智能化计量设施,每一蔸菜要“喝”多少水、“吃”多少肥,通过智能调配,自动滴灌到蔬菜根部土壤。基地管理人员告诉记者,有了水肥一体化设施,每亩菜园一年少施35公斤化肥,浇的水也能省下近一半,蔬菜品质产量更有保障。
  今年秋冬连旱,汝城的朝天椒、新田的菜心、花垣的猕猴桃、保靖的黄金茶等经作基地,依靠水肥一体化设施,节水节肥保丰收。
  在蓝山县百叠岭,连片2万亩高山茶园日前喜获国家有机认证。驻点农技员告诉记者,这片茶园集成9项全省重点推广的绿色生产技术,既有赤眼蜂等天敌杀虫,又安装粘虫板、频振杀虫灯,还吊挂性诱剂捕杀害虫,构成绿色治虫网,茶园多年来不打农药。
  化肥农药零增长、精量播种、节水灌溉,这些精细化生产方式的示范推广,已结出丰硕成果。
  黔阳冰糖橙、东升蔬菜、保靖黄金茶、湘西猕猴桃……第21届中部农博会上,湖南绿色农产品琳琅满目、色泽亮丽、规格整齐。
  “同一批次的产品,从外观到内质,几乎没有差别。”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在中部农博会上推介,基地农产品推行标准化生产,30多项标准让黔阳冰糖橙口感个个相同,100余个工艺参数确保黄金茶香气滋味始终如一。
  满足高端消费需求,绿色有机农产品身价倍增。黄金茶2号鲜叶每公斤售价最高达500元,东江湖蜜橘每公斤接近18元。全省近百个绿色食品示范基地,亩产值过万元司空见惯。
  3 推进“三位一体”,产品营销品牌化
  随着基地建设加速推进,湖南农产品品牌呈现“短板”。
  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品牌强农战略:突出优势产业,以区域公共品牌为总抓手, 做到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激发品牌农业新活力。
  针对茶叶品牌“散、小、乱”,省政府大力推进茶叶品牌整合。大湘西绿茶主打“潇湘”牌,已有逾100家绿茶企业使用“潇湘”公共品牌,“公共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带动茶农增收。
  省里大力培育“湖南红茶”“湖南茶油”“安化黑茶”三大区域公共品牌,引领企业抱团闯市场。
  “湖南红茶”引领60多家企业统一参展,仅去年收获订单近30亿元;“湖南茶油”加大品牌传播,打入港澳市场;“安化黑茶”统一标准,创新品牌营销,年综合产值已增至180亿元。
  2017年,湖南评选农业十大公共品牌,其中黔阳冰糖橙、华容芥菜、宁乡花猪获评中国百强区域公共品牌;安化黑茶荣获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称号。
  今年来,省农业农村厅推进“4+4+20”的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即重点打造“湖南红茶”“湖南茶油”“安化黑茶”“湖南菜籽油”4个区域公共品牌,重点培育“崀山脐橙”“岳阳黄茶”“南县小龙虾”“湘江源蔬菜”4个一片一品牌,重点支持湘潭湘莲等15个“一县一特”品牌和邵阳茶油等5个特色林产品品牌。
  对于重点培育的公共品牌,省里统一组织参展,开展产销对接,湘字号品牌农产品稳步拓宽国内外市场,品牌农产品网上销售红火;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65万亿元,品牌增值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动能”。
  4 从五方面下功夫,促进精彩“蝶变”
  从近3年的探索来看,精细农业已在田野落地生根。对标对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精细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基础设施有所欠缺:田间机耕道建设不足,一些地方农机“下不了田”;水肥一体化面积仅60多万亩;冷链物流滞后,杨梅、蔬菜、小龙虾等优质特色农产品保鲜运输难。
  一些基地初成规模,产业链条还不长。以柑橘为例,鲜食品种为主,榨汁专用基地不多,榨汁企业“吃不饱”与鲜橘积压并存难题待解。
  龙头企业带动力弱,品牌影响力小,合作社与农民利益联结不紧密,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高……
  破解这些“瓶颈”,今年9月底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部署,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未来两年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在保粮食安全上下功夫、在培育品牌上下功夫、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在改善农村环境上下功夫、在农业农村改革上下功夫。
  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掀起高潮,今冬明春将完成364万亩,夯实粮食产能,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打造优势特色千亿产业,推进“一县一特一品牌”,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品牌集聚,壮大产业集群。
  发展精细农业,改革激发动力。各地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沉睡”的资源,促进农民增收;通过改革完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发展红利;更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守护好一江碧水”重要指示,以精细化生产方式破解农业面源污染难题,促进田野的精彩“蝶变”,加快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权威访谈
  下足“精细”功夫 走特色化之路
  ——访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3年来,这一重大决策推进情况如何?日前,我们采访了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袁延文。
  “提出发展精细农业重大理念,这在全国是首次,是省委深刻把握省情、农情和市场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袁延文称,湖南人多地少,发展精细农业,既是自身条件决定的,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湖南是农业大省,但大而不强、多而不优问题突出。面对农产品个性化、多样化、品牌化的消费趋势,只有走精细化特色化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近几年,我们下足‘精细’功夫,每年整合投入近30亿元支持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农业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盘点精细农业发展情况,袁延文细数了四个重要变化。一是产业布局更有特色。推进“一县一特”“一特一片”,精细布局了“四带八片五十六基地”特色产业,省里重点打造粮食、畜禽、蔬菜、茶叶、油料、水产、水果、中药材、南竹等优势特色千亿产业。二是品牌导向更加鲜明。打造了“安化黑茶”“湖南红茶”“湖南茶油”“湖南菜籽油”等区域公用品牌,支持各地打造特色区域品牌。今年评选了“湘江源蔬菜”等4个片区品牌和20个特色品牌。强化品牌质量监管,在全国率先推行农产品“身份证”管理制度,3755个名特优品牌农产品入驻“身份证”管理平台。三是三产融合更加深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由2016年的1.35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65万亿元,增长了22%,成为全省三大万亿产业之一,跻身全国七强。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小镇、产业强镇等三产融合载体蓬勃兴起。四是产销对接更加紧密。每年组织品牌农产品参加中国国际农交会,在长沙举办中部农博会,赴北京、深圳和香港、澳门等地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入推进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基地建设,全省农产品出口由2016年的6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5.9亿元,增长25%,“湘味”农产品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发展精细农业需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袁延文说,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将继续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绘就的宏伟蓝图,坚定不移走精细化特色化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着力提升农业农村治理能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加快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典型案例
  仙女蔬菜:精细农业示范样板

  小雪时节,记者来到湘潭市雨湖区仙女蔬菜基地,大棚内外满眼嫩绿,全部都是蔬菜幼苗,有矮脚白、红皮萝卜、甘蓝……
  “这些菜苗,一半为基地种植,另一半为周边贫困户代育。”区科技特派员赵启强告诉记者,基地要带动245个建档立卡贫困户573人脱贫,眼下菜价好,大家干劲十足。
  仙女蔬菜产销合作社负责人李姣介绍,起步阶段,基地主要种植常规蔬菜品种、应季上市,优质蔬菜难以实现优价。
  把精细农业落实到田间地头,区农业农村局扶持仙女蔬菜基地,打造精细菜园示范样板。区里派遣科技特派员常驻基地,立项扶持基地建起标准蔬菜大棚、育苗工厂、水肥一体化设施,核心示范园扩至1000亩。今年,合作社又流转3500亩土地,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扩大产能。
  蔬菜生产如何精细化?合作社经过多年探索,努力做到“三个精准”。
  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合作社专门有人紧盯市场,筛选适销对路品种。例如,外来蔬菜品种黄秋葵抗病虫、产量高,消费者喜欢,已成为基地的当家品种;本土的矮脚白、红菜薹口感好,不愁销,年年稳定种植300多亩。如今,合作社又与省蔬菜所合作,引种示范“长研青香”辣椒等新品种,抢占市场高地。
  精准把握生产过程。合作社建立起19个蔬菜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以及完善的标准化生产制度、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和生产档案记录制度等,专人管理、分工明确、严格执行。
  精准监控质量安全。合作社严格按照绿色蔬菜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在病虫害防治上,通过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蚜黄板等物理方法治虫,在菜地大量放生赤眼蜂、七星瓢虫等害虫天敌除虫;用生石灰给土壤消毒,用人工除草,实现零化学品投入使用。同时,合作社还购置了生物质肥料生产设备装置,收集农作物废弃秸秆制成生物发酵有机肥,以自制有机肥代替原有化肥,发展绿色循环农业,产品质量可精准化追溯。
  目前,合作社生产的辣椒、红菜薹、矮脚白等19个蔬菜产品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绿色食品认证。基地蔬菜统一打响“雨芙”和“俏仙女”商标,直接配送单位食堂和600多户城市居民,可供常年配送的蔬菜产品达40种以上,今年已上市2400多吨绿色蔬菜。
  “政府支持基地建设,合作社努力带动农民增收。”李姣介绍,合作社对周边菜农提供种苗、技术、有机肥,保底价收购产品,全方位带动573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前不久,仙女蔬菜基地获评“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