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检查组在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方检查发现,一些村镇已经完成改造的厕所不好用、不能用,厕所长期闲置,成了“摆设”。甚至有些地方农村厕所改造出现了“一改了之不回头看”、“应付检查”、“为改而改”等问题。
抽查10户无一正常,化粪池建成后从未掏过
记者了解到,第九检查组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随机走访,在石塘镇抽查了10多家去年完成改厕的农户,发现没有一户厕所能正常使用。此次检查组发现农村厕所改造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
一是厕所质量问题,如便池地基不牢、松动,导致人踩踏上去左右晃动;出粪口损毁致使污物排不出;雨水渗漏进入化粪池导致化粪池上浮损坏等。
二是厕所缺少配套设施,有些新建厕所没有接通水管,每次上完厕所还要自己拿桶接水冲;有些接了水管的厕所还存在水冲压力器压力太小,冲洗能力弱的问题。
三是厕所只建不管,村里没有建立卫生厕所管护机制,有的化粪池检查口被水泥封死,从未清掏过。
“好赖改改就妥”、“应付上边就行”
据了解,检查组暗访发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的:
一方面,一些地方厕所改造缺乏科学指导,人员缺乏相关资质,导致改厕出现工程质量问题。有的村民家中化粪桶之所以雨后漂起来,是因为负责安装的是村委会找的本村人,而他们却没有安装化粪桶的技术和经验。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策落地成了面子工程,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形象工程”,有村干部直言,厕所改造“是上边要求的,应付过去,好赖改改就行了”。
还有一点原因容易被忽视,但却直接导致了新改的厕所“不好用”,那就是产品设计自身的缺陷,有村民反映化粪桶本身容量很小,根本不够一家用人用,基本十天就要专门抽一次,一年计算下来要抽三四十次,十分不方便; 而且塑料化粪桶过于轻,一遇大水容易上浮,不如水泥的厚实。
小厕所折射大民生。世界厕所组织统计过,每人每天上厕所6-8次,一年约2500次,算下来人的一生约有3年时间在厕所里度过。农村厕改,不是小事。
挺好的冲水马桶变成了“舀水”马桶,原本是惠民工程的厕所改造反而给农民添了堵,这些问题需要正视,厕所的好坏直接关系农民的幸福指数。农民作为厕改的亲历者,对厕改问题是最有发言权的。
厕改还有哪些问题?农民想用什么样的厕所?什么样的厕所才是好厕所?带着这些问题,农民日报记者兵分三路,分赴河南、陕西,去农村倾听农民的声音。
从“不敢用”到“真好用”,好的厕所更省钱
坐标河南商丘。
记者来到了距离检查组抽查的开封市通许县90多公里外的商丘市,从民权县史村铺村到睢县保庙村,接连走访了多户村民,从农民口中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当被问及如厕问题最关心什么,村民回答最多的是“方便”、“省钱”。今天,旱厕因种种弊端正在退出历史舞台,但仍有村民念着旱厕“不花钱”的好处,农民对厕所“方便、省钱”的核心需求没变。
厕改初期最主要的问题是“改得了,用不起”。上完厕所一冲水,又方便又干净,但就是抽化粪桶太贵了,根据桶的大小,每次费用从30~50元不等,算算经济账,如果一家有五口人,一个月抽2次以上,一年下来可能要几百块钱,这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并不是一笔小数目。
厕改初期,部分农村甚至出现了怪相——一家两个厕所,一个没拆的旱厕,一个新建的冲水厕所。一家老小上厕所都在旱厕,崭新又好用的新厕所则因为“用不起”而闲着。
民权县回应农民关切,倾听农民需求,放权给村民改造,发动村民自己动手挖,政府补贴给每户厕改费用858元,农民自选尺寸合适的化粪池,或者自建不用抽的水泥化粪池,新建的厕所不仅结实、美观、好用,最主要的是大大降低了抽桶费用成本,让好用的新厕所真正走进了千家万户。
不仅如此,民权县不光关注厕所怎么改,而是以此为切入点,推进整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污水处理厂覆盖全县,还在史村铺率先开展了垃圾分类分拣,新建垃圾生物发酵供氧堆肥中心,利用废物回收制作有机肥的收益成立专业管理公司,村民只需缴纳18元年费就可享受全年垃圾回收、粪肥回收利用的服务。每年18元较之过去的每年几百元,使用费用大大降低。
从“穿着棉衣上茅房”到“穿着秋衣上厕所”
好的厕所更方便
坐标:陕西省合阳县
马不停蹄,农报记者来到陕西基层,听听陕北老乡想要什么样的厕所。
“方便!最大的优点是方便!”60岁的合阳县北蔡村村民樊芳富毫不犹豫地给出答案,方便就是她家厕所改造后最大的优点。
合阳县以“改厕”为主线,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貌改造时,她家建起了新楼房,村里统一给家家户户接通了自来水,厕所也入户了,院子一角的旱厕也拆掉了。
谈起厕所改造,两口子感慨万千,“原来旱厕不方便,村里家家户户都响应厕所改造。过去上厕所,尤其冬天,都是去院角的茅房,实在太不方便了。现在好了,厕所都入户了,穿着秋衣进屋就上了厕所了。”最让夫妻俩欣慰的是,“母亲84岁了,屋里有坐便,自己上厕所没问题;村里变化大,比原来好多了,孙子放了寒暑假也愿意多住几天了。”
吸取负面案例教训,总结正面典型经验
厕所改造要拒绝一刀切,不唯上、只唯实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农村经济、环境条件差别大,农村情况多样复杂,时间有限,人力有限,农报记者无法穷尽厕改中的负面案例,也不能一一列举厕改中的正面典型。在厕所改造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出了问题就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负面案例,我们要吸取教训;对于正面典型,我们要总结经验。
政策制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我国从南到北跨越近50个纬度,相距5000多公里;东西横亘60个经度,相隔5小时时差。东北的冻土区农村厕所怎么修,其地基和水箱防冻措施必然不同于南方红土区;东部沿海水乡农村管路铺设也必然不同于西部内陆干旱区。执政一方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智慧,不搞行政命令,切不可搞成一刀切。
政策贯彻要传导一致。“目标不能变,方向不能偏,力度不能减。”本是再科学不过的指导论断,但是有些地方却过分强调“力度不减”,层层压力传导之下,出现了“上面紧一寸,下面紧一尺”,政策落地就变了味了,这样容易导致政策贯彻只唯上,不唯实,形成“面子工程”的负面清单。准确理解政策内涵,在质量把关上要一把尺子量到底。
政策执行要考虑农民利益。厕所改造的最终使用者是农民群众,这个问题农民最有发言权,政策好不好,要看群众是哭还是笑。厕所改造的目的是要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厕所,政府要转变职能,变大包大揽为服务引导,该放权时放权,相信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尊重农民意愿和“改”与“不改”的权利,遇到问题时不妨多听听农民的声音。
总之,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要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唯有此,才能做好乡村振兴考卷上厕所改造这道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