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三农”全天候
来源: | 作者:农民日报
  “有了中国农技推广APP这个‘新农具’的帮助,不仅随时可以帮助农户解答各类技术难题,学习新的业务知识,更让我在农技推广中成了农户的贴心朋友。”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桃花江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农技员崔志斌,扎根乡镇农技站30年,近两年有了信息化平台的助力,别提多高兴。
  这几天,还有让崔志斌更高兴的事情——在南京举行的2019中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高峰论坛上,他被评选为首批“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并受到表彰。
  在此次论坛上,和崔志斌一起获得“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称号的农技员共有50名,他们都是线上活跃度高、服务效果好的基层农技人员。近年来,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农业农村部积极引导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应用信息化手段和互联网理念开展指导。农技推广信息化服务搭上“互联网+”快车,更好更快更科学地为农业服务。
  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正当时
  为什么举办“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评选活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遴选推介“互联网+农技推广”服务之星,是为更好引导广大农技人员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理念,更为高效地开展农技推广服务。
  在人多地少的国情下,牢牢地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创新,而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又在于创新完善基层农技推广系统。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人员有50多万人,在发展农业、带富农民、建设农村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技推广人员主要靠‘一张嘴,两条腿’开展工作,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和市场的快速变化,如果没有得到实时的业务培训,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知识结构就会相对陈旧,而且农技推广工作内容繁杂、流动性强等也导致对业务考核存在一定难度。”农业农村部科教司技术推广处负责人介绍,囿于时间、空间、科技转化效率和推广水平等因素,我国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依然薄弱。
  针对此问题,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大力推动农技服务信息化建设,联合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打造了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并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建立了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队伍的履职能力与补助项目等的考核管理,以及科研、推广、应用的有效衔接,让农技推广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农技人员线上线下协同提供高效服务
  崔志斌口中的中国农技推广APP正是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平台通过Web端、APP和公众号3个渠道提供服务。在该平台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皆可注册使用,在这里可实现24小时全天候、无障碍沟通互动,跨时空高效服务。
  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为用户提供便捷、多样化的服务,助力打通科技服务“三农”的“最后一公里”。该平台分为“农技问答”“农情快报”“科技服务”等版块,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据统计,目前,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有用户523.6万人,其中有36.5万名农技人员服务在农业生产一线。
  “会有老师在冬闲等一些时候对我们开展培训,教我们如何使用平台,我自己平时也比较爱学习,研究新东西。”崔志斌说,他很快就意识到平台的好处。
  崔志斌白天忙工作、忙下乡指导,夜晚还在平台上忙着帮用户解答技术难题,近两年在农技推广平台上解答了3.7万余个问题。他活学活用农技推广平台,平时有问题上平台提,看到好的解答截屏保存下来,有什么工作成绩与感想上传日志。2017年底,崔志斌上报了一条畜牧养殖方面的农情,帮助当地一位农户准确判断了市场行情,减损了20万元以上。
  崔志斌还带动农户加入农技推广APP学习,教他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学知识,更教他们科学种田的本事。在崔志斌的带动下,当地农业系统掀起了利用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为农户排忧解难的“比学赶帮超”的优良风气。
  除了农技指导外,众多的基层农技人员还冲在科技精准扶贫、重大疫情应急处置、秸秆禁烧治理、业务包村联户等几乎所有涉农工作的最前面。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数据显示,目前,农技人员的线上服务时间已经超过线下服务时间;用户平均每天在平台上会新增近5000个问题,回答率超过90%,83.4%的问题被解答后得到认可或回应;平台数据显示,农技人员每天进村入户到田服务总里程累计达到35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7圈;平均每天上报实时农情信息约1100多条,整理上传服务日志1.4万多例,发送现场实时图片10万余张,组建推广服务专业群10万多个……农技人员线上线下结合,为农户提供了高效、便捷、实用的服务。
  科技为农技推广装上“智慧大脑”
  近日,记者拜访了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后台所在地——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华瑞向记者介绍,在对全国31个省(区、市)信息化调研以及形成建设标准草案的基础上,2017年8月,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并在之后整合了一些地方和社会化农技服务平台。
  在平台大数据中心展示厅内,“全国农技人员上线人数分布图”“农情动态”“日志星云图”一系列实时数据图表呈现在大屏幕上。在这里,每位农技员的日志、服务轨迹、问答、关注度、粉丝数、被采纳数、点赞数等大数据皆清晰可查。“为了对整体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服务开展绩效评估,我们的平台上建有能覆盖国家、省、市、县、乡镇、农技人员、服务对象的七级网格化实时量化评估系统。”吴华瑞说,该做法实现了服务记录数字化、成效考核电子化和技术指导智能化,规范农技人员服务标准,让农技人员形成工作“自管理”,也激发了他们的服务潜能。
  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在农情监测方面发挥出色。据统计,目前,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的有效农情已超过120万条,每日用户发布日志农情1.5万多条。平台上500余万用户构成了一个全区域、全方位、立体化、移动式的农情实时监测网络体系,每个用户都相当于一个精准的农情“传感器”,进行监测点定位、图像采集、农情上报、需求收集等便捷服务,可以准确反映各地最新农情,让当地农业管理部门实时掌握生产和服务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农技推广信息化平台还积极构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产业间的信息化桥梁,积极对接供给侧和需求侧,撮合农产品市场交易。在展厅的大屏幕前,各地批发市场当日的粮棉油糖、蔬菜、畜禽等7大类重点农产品价格一目了然,这也是平台对重点农产品开展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工作的成果。平台经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公众提供权威、全面、及时、有效的市场信息服务,以帮助用户了解市场行情并作出判断。
  如此庞大的系统少不了科学技术的支撑。据介绍,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电信级农业大数据中心,有农业信息化综合人才500余人,确保平台开发人员稳定、平台顺畅运行。“下一步,我们还将配合农业农村部充分利用信息平台积累的农业大数据,构建并完善农业常见病害和技术规程的图文资料和数据库,不断提升信息平台电脑精准识别准确度和人工智能回复、深入解答水平,发展针对农民用户特点的个性化农业技术服务。”吴华瑞说。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提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在农技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者中的覆盖面和使用率,加速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工作,让农技人员应用信息化等新方式新理念为‘三农’服务,让广大农民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用科技手段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