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文化现象|渭南:华山脚下颂秋实
来源: | 作者:陕西日报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当“脱贫”“致富”“振兴”“追梦”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词,文艺要如何表达?
 
  太华山脚下,山梁沟峁间,文艺工作者一次次走进人民群众中,抒发渭南精神,为时代画像。
 
  一档文艺综合节目,集结起天南地北的文艺工作者组成“助农团队”,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对贫困地区的实力托举,也记录下了一组面对生活的艰辛却依然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百姓群像。
 
  一个浩荡的村歌工程,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和带领乡土文艺人钻进乡村历史,用热情奔放的曲调赞扬生活、鼓舞群众,也让农民有机会为自己编写赞歌。
 
  一部融媒体时代的广播短剧,通过广播、手机、网络等渠道,以影音的表达方式,将扶贫干部扶真贫、真扶贫的大无畏精神书写得淋漓尽致。


  镜头下,收获温暖和感动
 
  12月10日,澄城县安里镇刘卓村,太阳刚高过房顶,张鹏翔就拿着面杆跃上了墙根的老椅凳。挂面、扯丝、上上下下,穿梭在晾面架间的他身姿矫健、神采奕奕。
 
  这饱满的精神头儿,和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模一样。
 
  2018年1月25日,全国首档精准扶贫综艺节目——《我们在行动》开拍,第一站选定刘卓村。
 
  刘卓村是一个有着2000余年历史的小村落,起源明末清初的手工挂面在这里传承了近400年。2010年,刘卓村手工挂面技艺被评为渭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盛名之下,却是传统技艺的日渐式微。
 
  没有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脱贫攻坚战打响时,刘卓村的贫困比例达到15%。
 
  本着“为当地找到适合发展的脱贫产业,并策划完成一场特色产品订货会”的节目主旨,主持人陈蓉、媒体人孙冕、企业家冯仑和演员凌潇肃作为公益大使,住进了刘卓村。
 
  经过多次入户走访,公益大使决定推广刘卓村手工挂面,并设计了一个品牌——“爷爷的面”。于是,孙冕统筹订货会,陈蓉动员村民,冯仑在超市一边“卖面”一边调研,凌潇肃还特别邀请到陕西国画院花鸟画院执行院长蔡小枫,连夜为手工挂面设计了“锅家大事碗上说”的创意包装。
 
  寒冬腊月,充满热情的大使们在村口,为刘卓村张罗了一场订货会。那一天,来自西安等地的居民代表和公益人士,现场订购了20吨挂面。
 
  而这笔收入,正好为刘卓村重新发展手工挂面产业准备了启动资金,让群众真正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和未来。
 
  《我们在行动》无疑是一档“真人秀”,在这个精准脱贫目的明确的“秀场”上,质朴的群众也“秀”出了顽强的脱贫意志和坚韧不拔的脱贫精神。
 
  贫困户翟发海夫妻二人均有先天残疾,却靠辛勤劳动将两个孩子培养成了大学生。面对镜头,他们言谈中充满了自豪;贫困户张峰半岁时就下肢瘫痪,但他仍自食其力、自主创业多次,始终充满信心;手工挂面传承人张鹏翔虽是听力一级残疾,但坚持靠着手艺没有跌入贫困。孙冕为他送去助听器时,他在感动之余却说,“孙老师,我是一个强者不是一个弱者,再来时不要费什么心……”
 
  “这样平凡的人,说出这样的话,了不起!”“他们那样平静,却又充满力量。”公益大使们因贫困群众而来,也被他们所感动。
 
  2018年,《我们在行动》节目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成功开创了中国电视公益扶贫的新模式。
 
  节目“杀青”了,但刘卓村脱贫致富的希望冉冉升腾了。
 
  现在,刘卓村传统手工挂面厂即将重新开张,一切准备就绪,全村65户贫困户中近50户报名加入。村党支部书记张孝仓准备年底前再去一次上海,跟陈蓉他们商讨一下刘卓村手工挂面走出澄城、走出陕西的具体方案。


  乡音里,唱响澎湃的明天
 
  12月10日下午,接过刚出版的《白水县村歌集》,年过花甲的王奇戈深情地凝视着封面,然后轻轻地、一页一页地翻阅着,哼唱起来。
 
  “嗨嗨!嗨嗨!一声号子响,乡亲们拉大夯。
 
  嗨嗨!团结有力量,把夯绳高高扬。
 
  嗨嗨!撸起袖子加油干。
 
  嗨嗨!新窑洞硬邦邦……”
 
  王奇戈是白水县文化馆原馆长,这首《群英号子》是他为史官镇群英村所写的村歌。像这样充满着乡土气息又催人奋进的歌曲,他手中的这本《白水县村歌集》总共收录了73首。其中,有20首是由王奇戈所创作的。
 
  村歌在白水县并不是新鲜事,早在10余年前就有人写写唱唱。2016年11月,白水县委、县政府发现了这种文化自觉,借助于“村歌工程”,以文化引领的方式将村歌的创作方向聚焦到了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上,为的是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
 
  作为文艺工作者,王奇戈积极响应县上的号召,投身村歌创作的行动中。
 
  “每到一个村子,我就要跟村里的长者聊一聊,发掘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比如在群英村,我发现这个村子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出过很多县级劳模,所以就借由劳动号子的形式创作了这首《群英号子》,以激励群英村的村民能够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勤劳奋斗。”王奇戈说。
 
  创作村歌时,王奇戈正患眼疾,一只眼睛基本失明。为了不影响“村歌工程”的进度,他把字写成指甲盖那么大,一遍一遍修正。“村歌是每位村民共同的荣誉,要写出风格、写出精神,还要有所创新。”秉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王奇戈总是要把一首歌修改10多次。
 
  “他坐在床上,腿上架个小桌子,佝偻着身子,眼睛离本子只有一寸远,那个形象我实在难忘。”白水县剧团团长王永明被王奇戈的“沉下心来扑下身子搞创作”的精神感动,成了他的作曲“黄金搭档”。
 
  在他们的带领和号召下,白水县的文艺工作者纷纷加入村歌创作的队伍中,一首首振奋人心的村歌应运而生。
 
  《幸福的大雷公》唱出“雷公百姓踏上新征程”的豪迈,《千年文明西固村》唱出“户户整治面貌新”的喜悦,《顶天立地南修人》唱出“小康路上不待催”的自信,还有《歌唱汉寨》《幸福东关》《放歌扶蒙》等,为白水县的乡村注入新的脱贫动力。
 
  村歌是歌唱农村、歌唱农民的歌,农民群众的创作也势不可当。
 
  “艰苦奋斗的南张人,自强不息,任劳任怨,把祖辈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哼起村歌《奔向明天》时,74岁的雷牙镇南张村村民党春,连眼角的皱纹里都蕴含着笑意。
 
  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的歌词朗朗上口,满含热情。“我想把村子的历史和变化都写进去,希望乡亲们能更好地了解村子,怀揣希望,奔向明天。”党春说。
 
  蕴藏在群众中的能量一旦得到激发,就会呈现出蓬勃的力量。
 
  放下农活、围着火炉,只要文化馆工作人员代亚茹来教唱,村民们就无不认真对待;大棚里、地头上、农院里,时不时就听到嘹亮的村歌;唱政策、唱产业、唱民风,白水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步子坚定又稳固……
 
  2018年,北塬镇举办首届村歌大赛时,3000多名群众将现场围得水泄不通;西固镇的村歌大赛也是人气爆棚,从田间地头走来的农民登上舞台迎接观众热烈的掌声;杜康镇的村歌大赛,进行了网络直播,上万名场内场外的观众齐声欢唱……
 
  如今,白水县86个村子都有了属于自己的村歌,首首都在传颂“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不给子孙留贫困,多给儿女留精神”的白水气魄。


  调频中,传播一线扶贫情
 
  “永强哥走了一个月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在我眼前却越来越清晰,耳边老是回荡着永强哥那熟悉的声音:‘你是个女娃,我去’‘他们富不了,我睡不踏实’‘咱弄完再吃饭’‘只有晚上才能见着人,走’……”
 
  每当广播里哽咽的女声响起,殷满仓总会想起那个人们印象中内向、憨厚的扶贫干部刘永强。
 
  殷满仓是渭南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总编辑,2017年,他负责为“渭南标杆”创作百集系列微广播剧。那年7月,他顶着烈日奔走在渭南各个县区,采访标杆事迹。行至大荔县时,本有其他选题的他,在得知官池镇的扶贫干部刘永强因公殉职,永远地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时,临时改变了预定的路线。
 
  “为了对全村69户贫困户的基础数据进行摸底,刘永强带着驻村工作队的几名同志日夜奋战,经常都是凌晨就到村里,离开时往往都是夜里一两点钟……”一直和刘永强并肩作战,大学生村官李静涛对殷满仓讲述了刘永强的工作常态。
 
  “是他主动给我家的牛联系兽医站,牛吃了发霉的豆子中毒没保住,他害怕我心里难受,三番五次联系县畜牧局,通过各种扶贫渠道,又给我争取了一头小牛犊。现在,我又有牛了,却见不着他人了……”从九龙村五保户王墩子的话语里,殷满仓听见了满满的遗憾和感动。
 
  “永强总说他母亲的饺子包得好,总说邀请我们大伙儿去他家吃饺子,却总是腾不开时间。有一次,他母亲都把饺子下到锅里,他都快到家了,又回到了村里,最终是一口都没吃上啊……”在与九龙村村干部、村民代表等的座谈会上,殷满仓记下了一件件体现刘永强走进群众心里,为百姓所想的小事情,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扶贫干部的形象愈来愈丰满。
 
  有人说他傻,不知道爱惜自己;有人说他不值,一个乡镇干部工资不高却不会偷懒。在九龙村扶贫工作3个多月的时间里,母亲生病、妻子临产、女儿中考,他竟一样也没顾得上……
 
  “生前他是致富的希望,死后他是一座心里的丰碑。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找、能够代表‘渭南标杆’的伟大形象嘛!”采访完,殷满仓越想越激动。回到渭南,他带着团队,一边还原情景揣摩人物心情,一边回访相关人物,补充细节和对话,二度创作。历时10多天,终于为刘永强创作了一部抒发扶贫大爱的微广播剧——《爱撒九龙村》。
 
  两年来,《爱撒九龙村》在渭南人民广播电台、渭南先锋公众号、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循环播放无数次,刘永强的事迹家喻户晓,激励着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三秦儿女。
 
  九龙村第一书记尉峥说:“今年1月,我来到了刘永强曾经工作过的地方。驻村第一天,我就立誓一定要以刘永强为榜样,扎根在脱贫攻坚一线,解决群众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把他的精神传播下去。”
 
  2018年10月,微广播剧《爱撒九龙村》获得了陕西广播电视奖(文艺类)一等奖。
 
  “微广播剧可听、可看、可分享,是新媒体时代下宣传模范先进人物的新途径、新模式。”相对于获奖,殷满仓更高兴的是微广播剧的创作形式得到认可。他希望有更多的微广播剧文艺创作者,继续深入到人民中间去创作,用声音的艺术为时代而歌。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