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保障我国食用大豆完全自给
来源: | 作者:农业网
  近日,记者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召开的中国大豆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获悉,近十年,该所大豆科研团队培育的中黄系列大豆新品种在黄淮海主产区占主导地位,中黄系列新品种63个(含扩审),其中国审品种12个,品种适宜种植区域覆盖北纬20度到50度的广大区域,并在大豆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以中黄系列为代表的国产大豆品种,共同保障了我国食用大豆完全自给。
  作物科学研究所拥有一支从事种质资源、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和栽培生理的中青年科研人员为主学科交叉互补的大豆创新团队。大豆科研团队依托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农业农村部北京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国家大豆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面向科研前沿和国家的重大需求,以大豆品种资源为基础,攻克共性的关键技术难题,立足黄淮河,面向全国加强协作和联合攻关,为大豆育种和产业发展提供新种子、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
  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大豆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韩天富研究员介绍说,“我国大豆的需求量在1.1亿吨以上,国产大豆的产量只有1000多万吨,大量靠进口。进口大豆主要用于油脂加工和饲料,而国产大豆主要满足人们的食用需求,在这方面国产大豆的供应充足且稳定。大豆选育方向也转向了食用大豆品种。”
  其实,以中黄系列为代表的新品种正是消费市场所需要的国产大豆,共同保障了我国食用大豆完全自给。广适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中黄13”,连续9年推广面积居全国之首,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一亿亩,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黄30”在西北创造大豆间套作高产纪录,已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主栽品种之一;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中黄37”年推广面积稳步提升,位居全国前列,有望成为黄淮海地区主导品种;超高产高油大豆品种“中黄35”在2009年-2013年连续四年刷新亩产400公斤的全国大豆高产纪录。
  随着我国消费水平不断升级,功能性大豆成为育种新方向之一。如低豆腥味高产品种“中黄78”,高异黄酮品种“中黄68”等一系列高营养品质特用大豆品种的选育,为我国特用品质大豆新品种培育提供了成功案例。
  国产大豆品种的培育与我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的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密不可分。国家大豆改良分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作物科学研究所邱丽娟研究员介绍说,该所建有国家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和中期库各1个,迄今已搜集保存的大豆种质资源25743份,核心种质1179份,微核心种质236份,为我国大豆种质资源深入研究的灵活选材奠定了材料基础;首次构建了野生大豆泛基因组,并从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中发掘全基因组水平遗传变异位点472万个,为种质资源创新和利用提供了遗传基础;开展种质创新和资源共享,以鉴定和创新种质培育的抗逆优质大豆品种累计推广1.25亿亩。
  近十年来,大豆分子育种取得明显突破,挖掘出大豆产量、品质、抗性等重要性状基因,开发和改进了大豆重要性状鉴定和分子育种技术,创建了大豆主要品质性状生化分析技术;开发了一系列基因芯片用于重要性状发掘和标记辅助选择等,这些科技成果共同推动了大豆产业的进步。
  此外,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对我国的大豆生产起到重要支撑。为破解麦茬播种难题,作物科学研究所牵头研发并完善了黄淮海夏大豆麦茬免耕覆秸精播栽培技术模式,农机农艺配套取得实质性进展。利用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系)和配套栽培技术在新疆塔城、河南新乡等地连续创造高产典型。牵头组织实施中国农科院“大豆绿色提质增效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在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主产区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有力推动了大豆产业的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盖钧镒教授指出,我国大豆育种的方向关键是产量,如果停留在目前的产量,竞争能力还是不行,其次是食用品质的改良。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司长张延秋表示,我们不仅要保证食用大豆完全自给,而且也要尽量提高榨油、动物蛋白方面的大豆自给率,让中国人吃自己的植物蛋白。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