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青青“甘蔗林” 撑起甜甜“脱贫梦”
来源: | 作者: 祁阳县农业农村局
  又是一年茶花开,正是农民收割忙。
 
  在这丰收的季节,能够现场领略农民们丰收的喜悦,那是一件令人再也 “愉悦”不过的事了。

  近日,有幸陪同县农业农村局领导到祁阳县八宝镇百里完小开展助学调研,该完小正位于有久负盛名的“百里糖”产地——上百里洲村。车,沿着乡村公路在上百里洲村穿行, 但见平坦的田野里全是一望无际的甘蔗林。眼前高高的甘蔗林,不由让我想起了著名作家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这首诗里的一句话来:“可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次细仔的计算:只要青纱帐不倒,共产主义肯定要在下一代实现。”这首诗作于1960年—1962年间,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严重困难时期,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今天,在脱贫攻坚举国奔小康的路上,习总书记拳拳为民要求“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正在打一场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硬仗,这首诗不由令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这香甜的甘蔗林,不正是当年的青纱帐吗?正撑起着贫困乡村老百姓一个个甜甜的“脱贫梦”。车过一程,见路边的蔗田里,一群蔗农正在欢快地收割甘蔗,便停下车来,带着一名“三农”人特有的情感跟他们亲切地攀谈起来。
 
  “百里糖”是唯一用乡村命名的祁阳特产。攀谈中,一位长者告诉我说,祁阳县八宝镇百里洲系湘江支流白水流经此地冲积形成的砂质泥土洲,土壤特别适宜甘蔗生长,且种出来的甘蔗含糖量特别高。到现在,上百里洲村的甘蔗种植历史已有200多年,早在清朝时期,百里蔗糖就远销武汉、上海等大城市,因糖味纯正,砂口好,颜色金黄,外地人及祁阳人都习惯把百里洲生产的蔗糖叫做“百里糖”,“百里糖”从那时起就成为了祁阳特产中最为叫得响的地方品牌。

  据了解,近年来,祁阳县八宝镇按照县委“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要求,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全面部署富民兴村产业工作,加快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用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用差异化的理念推动发展,用全域化的理念部署发展,加快推进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变“生产导向”为“消费导向”,积极推进特色农业和特色小镇建设,将传承和发展“百里糖”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和产业发展支持下,全镇甘蔗种植面积由500多亩迅速扩大到了1200多亩,并新建了两个较大的榨糖厂。其中以上百里洲村李天四的“老百里红糖厂”规模最大,共有四组出糖锅,每天有将近30个师傅制作红糖,每天产糖高达2800多斤,市场销售一直供不应求。据说,李天四不仅把村里以前做糖的师傅全部聘请回来一起制糖,而且在去年通过土地流转,在村里承包了大片土地种植甘蔗,全面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发展链。在跟一位姓周的蔗农攀谈时,他一边忙活一边跟我说道,他是上百里洲村的一位贫困户,去年,他将自己家的5亩多地也全部流转给了现在的甘蔗种植大户,平时则就地帮助甘蔗种植大户负责蔗田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和就地打工,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顺利实现了稳定脱贫。据说,现在全村象他这样实现稳定脱贫的已达90多户320多人,占全村稳定脱贫总人数的80%以上。目前,“百里糖”产业已带动全镇2000多人就业,年产值达1400多万元,人均增收达6000元以上,“百里糖”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撑起了当地农民甜蜜的幸福生活。
 
  回到车上,带着蔗农们丰收的喜悦。车,在蔗田中飞奔,我仿佛感觉到沿途整个村庄的上空到处都弥漫了“百里糖”的甜香……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