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有效分类,是村庄清洁行动的一场“绿色革命”。自2017年6月,象山县被列入全国首批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创建名单以来,全县上下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因地制宜、创新模式、优化管理,走出了一条具有象山特色的低成本、可复制、可持续的发展之路,有力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截至目前,全县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490个、覆盖率达100%、资源化利用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累计创建省级高标准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乡镇6个、市级示范村21个。2019年初,该县获评浙江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
网格化管理 全员动起来
在黄避岙乡大斜桥村,每天村里的垃圾分类网格员,都会挨家挨户检查指导村民的垃圾分类情况,并将结果记入垃圾分类检查统计表。据介绍,该村建立了由村书记、网格长、网格员及农户组成的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将部分村干部、党员、妇女代表确定为各网格小组网格员,负责垃圾分类处理的政策宣传、工作指导和巡查监督,并在垃圾投放点进行上墙公示。每月评选出分类最佳小组和最佳农户,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
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需要发挥“领头雁”的作用。象山县坚持组织引领、全民动员,在政策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实施全面统筹。在组织领导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重点谋划、亲自参与,组建生活垃圾“三化”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专题调研会、督查会、推进会落实工作任务。由县垃圾分类办牵头协调,县农业农村、综合执法、住建、环保、妇联等各司其职、统筹落实。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村支部书记、责任党员、组长、户主多级联动,实行县级领导联镇、局级干部联村、联村干部联片、村党员干部联户制度,真正形成了“级级发动、层层传达”的“县、乡镇(街道)、村、片、组、户”六级联动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为加强对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顶层设计,编制完成《象山县就地与集中相结合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与处理规划》,制定出台《象山县打造“最清洁县”三年行动计划》《象山县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关于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百日攻坚”行动实施方案》等政策,以美丽创建、清洁打造为载体,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全面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在资金设备保障上,该县除了安排县、镇乡两级财政专项资金,各行政村还通过集体经济贴补、募款等形式保障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全县490个村庄全面完成农户两格式分类垃圾桶、村庄四分类大型垃圾桶、收运垃圾车的采购与分发,配备垃圾分类保洁员984人,并实行动态考评,对服务范围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村庄、道路、水面山塘等全覆盖。
全程化处置 垃圾少起来
涂茨镇旭拱岙村将垃圾分类列入村庄评德体系,通过诚信指数引导开展垃圾分类;茅洋乡郑家庄、溪东等20余村引入智能分类系统,对分类情况进行网上评分管理;黄避岙乡、泗洲头镇、新桥镇等发挥志愿者、老年人、妇女等,把好垃圾源头产出关……
实施垃圾分类,源头管理是关键。为此,象山县创新管理模式,各乡镇(街道)和行政村通过制定乡规民约和村规民约、卫生评比制度、保洁员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义务监督员管理、“村民说事”评德等方式,不断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准确率。
针对分类收运这一关口,该县落实“全天候”保洁要求,打造四类垃圾收运体系,分别对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害垃圾等进行分类处理。比如在墙头镇溪里方村每个垃圾回收点,可以看到绿、蓝、红、黑四个垃圾整齐摆放,每个垃圾桶后贴着详细说明,绿色扔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红色扔废电池等有害垃圾,蓝色扔可回收垃圾,黑色扔其他垃圾。通过垃圾这样的“四类粗分”,溪里方村垃圾日清运量从2吨下降到0.5吨,缩减运输成本和垃圾填埋量,避免垃圾集中分拣产生的二次污染。而厨余垃圾实现就地消解,村里搭建阳光房,将厨余垃圾发酵后生成有机肥料。一个阳光房一年能生产近百吨有机肥,都以较低价格供应给村里的种植户。
为实现全县农村垃圾就地“全降解”减量目标,该县不断在垃圾回收处理上做文章,根据乡镇(街道)地理分布和产业特性,推行多样化终端处置模式,实现处理终端全覆盖。其中,对原有分散的228处太阳能阳光房进行重新布点规划及提标改造,遵循保留一批、提标一批、拆除一批的原则,采用镇域统建模式新建一站式生态处理中心14座,利用“机械脱水粉碎+静态通风堆肥”工艺,堆肥周期从原有的6个月缩至40天;适度性推广机械快速成肥处理模式,已建立机械成肥处理终端9个,其中镇域统建2个;创新性推出沼气厌氧发酵处理,该模式具有出肥周期短且质量好、不占用土地资源等优点,目前墙头镇洋北村试运行良好。
常态化督查 农村美起来
象山县各村基本都配有垃圾分类监督员,他们每天定时不定时检查垃圾分类情况。有的村试点推行“实户编码制”,创新使用可降解垃圾袋装填厨余垃圾,并在每户的可降解垃圾袋上写上“袋码”,每一“袋码”对应家庭所属片区、户号,方便保洁员在投放时根据编码确定具体家庭,做到源头可控。保洁员将垃圾分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各片区责任团队通过“编码”源头倒查,及时将问题反馈至各户主。对垃圾分类和投放正确率不高的家庭,由片长和监督员进行入户指导,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好为期一个月的跟踪整改落实。根据常规检查情况,动态掌握每户家庭分类、投放的准确率,为年底评选生活垃圾分类合格户、示范户、示范片区提供参考依据。
除了建立这样的追溯反馈机制,该县还建立健全常态巡查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积极搭建长效管理体系,以考促管,分解压实责任,切实发挥村民的主体参与意识。县委、县政府督查室牵头定期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进行专项督查,实行“一月一调度、每季一督查一通报、年终一考评”制度。召集两代表一委员、热心市民组建义务督查员队伍,对垃圾分类、投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全县490个行政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进行巡查,按照每月抽查不少于25%行政村的原则,针对设施配备、宣传发动、分类质量、群众参与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实地检查。检查情况汇总后形成后台数据库,并联网手机终端平台实时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发挥考核督查对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指挥棒作用,严格责任落实,形成县、乡镇(街道)、村层层考核的责任机制。
各地立足本地实际,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垃圾分类管理模式。墙头镇探索实施的网格化层级式管理与垃圾分类的有机结合,将村、承包组划分片区和网格,推出了垃圾分类“党员联系户制”“上门指导制”“镇督考办抽查制”等行之有效的妙招。高塘岛乡建成全县首个乡镇级可腐烂垃圾资源化利用处理项目,结合垃圾分类智能化管理机制,采用市场化运行模式,真正打通有机废弃物的末端处理环节,达到垃圾减量的效果。泗洲头镇制定农村生活垃圾验收评分表,从宣传发动、源头分类、投放清运、规范处理以及管理机制五方面对各村进行为期半年的月度抽查评分,并将其纳入年底考核。定塘镇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人制度;新桥镇组建“红娘子”垃圾分类志愿队;涂茨镇召开专题村民说事会,集思广益为生活垃圾分类献计献策;丹西街道引入社会服务“竞争机制”提高分类质量;茅洋乡实行“笑脸墙”“红黑榜”等垃圾分类激励制度;黄避岙乡建立绿色账户积分制度;西周镇在全县率先推行太阳能终端处置模式等。
如今,在象山,垃圾分类正逐步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成为提升农村环境面貌的重要抓手。通过垃圾分类,有力助推乡村美丽蝶变,农村原来的脏乱差不见了,地面变干净了,庭院整洁漂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