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昌都市都秉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保护生态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先后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 11月14日,昌都市再度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荣誉称号。这意味着昌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如今的昌都,绿色是发展的底色,生态是最大的优势。
巍巍横断山脉连绵起伏,气势磅礴;滔滔三江水碧波荡漾,水绿似玉。极目藏东大地,放眼望去,人在景中、景在绿中、绿在城中,真是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
体制上除“雾霾”,“绿色”改革促监管
“太棒了,我为我生活在昌都而感到自豪!”
昌都又多了项“国”字号荣誉称号的捷报一传来,便迅速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全市上下一片欢腾。这是昌都市全体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全市全速推进生态环境机构改革取得实效的有力见证。
昌都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深刻认识到体制上的“雾霾”不除,环境中的“雾霾”便难以根除。为此,全市以机构改革为契机,不断优化机构设置,升级软硬件配置,极大地提升了环保工作效能。
2019年3月20日,昌都市机构改革单位昌都市生态环境局正式挂牌成立,改革后,行政编制增加8个,内设科室增加3个,各县区也同时设立分局,各核定行政编制3名,为建设一支生态环保铁军提供了坚实保障。在职能上,昌都市生态环境局接收了市发改委、自然资源局等5家单位的职能划转。通过改革,生态环境部门的职责更加明确、统一,信息传导和工作推进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在今年8月举办的第三届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中,昌都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取得了团体综合成绩排名第二、个人单项成绩最高排名第三的历史性突破。这是全市在不断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软件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
在硬件建设方面,全市按照设计规范、节约空间、布局合理、保证基础、适度超前的原则,对监测中心启动提质改造,目前正在招投标中。
守好绿水青山,打造“醉”美底色
50多岁的李先生喜欢晚饭后沿着扎曲河散步,“扎曲河真是一年一个样儿,水越来越清了,岸越来越绿了,鱼也越来越多了。”他指向河面,欣慰地说。
让藏东大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是康巴儿女的共同心愿。昌都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昌都要发展,必须要把植树造林工作摆上重要日程。
为此,昌都市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完成重点营造林项目建设27.7万亩,实施森林抚育项目20.8万亩,义务植树27926亩,在2018年完成海拔4300米以下“无树村、无树户”消除工作的基础上,对全市73个无树村(居)7223户“无树户”进行了补植补造,造林面积达5500亩,昔日荒山秃岭如今满目葱茏。
三分造、七分管,为了守护好这片来之不易的绿色家园,昌都市以“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目标,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增进人民幸福生活福祉的普惠点。
全市累计淘汰燃煤锅炉102台,淘汰老旧车、柴油货车193辆,投入纯电动公交车20辆;完成13个地表水型饮用水源地的32个环境问题整改;对全市24家中小型医疗机构、92家诊所、137家乡镇卫生院医疗废物进行全覆盖收集。
通过有力措施,2019年1-9月,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达到国家一级(优)和二级(良)的天数为272天,优良率100%。
生态生产并重,“绿化”“财化”共赢
按照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昌都市将“绿化”与“财化”有机结合,让生态与生产并驾齐驱。
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昌都市不断规范沙石料开采,并积极引导全市各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改造。2019年10月,自治区、市、县三级绿色矿山建设评估小组对玉龙铜矿、卡玛多菱镁矿绿色矿山建设进行了终验评估,两家矿山企业均满足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华润雪花啤酒(西藏)有限公司投入274万元对原有10t/h燃煤锅炉进行煤改气改造,年节约燃煤1600余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91吨;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将原有的3台10t/h锅炉替换为2台25t/h循环流化床锅炉,每年节约燃煤3460吨。
为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昌都市不断壮大蓝天圣洁产业,建立“线上”“线下”营销平台,2018年全年农牧业总产值达42.8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84元。
为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昌都市成功打造了“昌都市卓卓康巴文化旅游月”“茶马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旅游活动,正在形成“7(317国道)进8(318国道)出”的旅游新格局。此外,还充分依托317、318天路廊道及核心景区资源,建成“洒咧”营地16个,每年可直接或间接带动1100余名群众人均创收1万余元。
大地蓝绿交融,城乡鸟语花香。如今的昌都绿色在不断延伸,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