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就业扶贫增收致富“千万家”
来源: | 作者:云南网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一直以来,文山市坚持把“就业脱贫一批”作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扶贫、脱贫路径,千方百计拓宽贫困群众就业渠道,用“组合拳”的方式全力推动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11万余人走上了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一批
 
  寒冬时节,地处巍巍山中的文山市坝心乡核桃寨村云雾迷蒙,恍如仙境。在文山逸龙生物科技公司的中药材基地里,化身“产业工人”的当地村民们正“忙并幸福着”。
 
  已实现脱贫摘帽的核桃寨村村民杨友良家,共流转40亩土地给公司,同时又在基地务工。劳作之余,他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增收账”:在基地里面做工每个月3000元,另外流转的40亩土地,一年就有16000元,收入比以前至少翻了两番。
 
  坝心乡核桃寨村土地肥沃,但过去群众固守于栽种传统农作物的习惯,守着“金山”受穷,抱着“金碗”挨饿。2016年,通过政府招商引资,逸龙生物科技落户核桃寨村,与当地312户农户以每亩400元的价格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规模发展红豆杉、黄精、重楼等中药材种植,不仅让荒山“绿”了起来,还让贫困群众实现了地租、务工“双丰收”:获得地租收入400多万元、劳务收入833.4万元。
 
  依托产业,撬动就业。随着文山市以粮食、果蔬、万寿菊、烤烟、山药、山地畜牧业、三七为主的中药材等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一个个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风起云涌,为文山市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创造了成千上万个“产业工人”岗位。目前,全市41个新型经营主体成功带动有劳动力的档卡户490户2080人就业,实现工资性收入185万余元。
 
  “园区需求”解决就业一批
 
  文山三七产业园区是云南省重点工业园区,现有在册企业58户,新建项目34个。园区内,来自卧龙街道龙潭寨村的档卡户熊金迪正在云南苗心康生物科技公司的民族医馆里为顾客做中医推拿,虽然辛苦,但每个月3000-8000元的工资收入让曾经为柴米油盐而烦恼的她,对未来充满了幸福憧憬:不仅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还要争取在城里买房安家!
 
  云南苗心康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集苗药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和终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健康养生服务企业,现有直营店2家,医馆1家,加盟商71家,共创造就业岗位 1200余个,带动24家药材种植农民合作社、586户农户(档卡户28户)增加收入235.5万元,户均年增收4018元。
 
  依托企业,带动就业。文山市充分发挥马塘工业园区、三七产业园区两个省级工业园区汇聚各类企业100余家的平台载体优势,指导和帮助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走进园区变身“企业工人”。目前,马塘工业园区成功吸纳就业人员近6000人,其中档卡户160余人;三七产业园区吸纳就业人员1000余人,其中档卡户260余人。
 
  “州府优势”促进就业一批
 
  今年9月,因为文山市就业扶贫措施的推动,档卡户家徐世蒂来到文山复烤厂务工。在仓储分选车间的普选棚里,正在进行烟叶分选的她,被一张张金灿灿的烟叶映红了溢满笑容的脸庞:在这里上班比在家里下地劳作轻松多了,每个月还有3000元以上的工资,现在都成了全村人羡慕的对象。
 
  文山复烤厂是一家有社会责任担当、有用工需求的国有企业。为尽可能多地安排贫困群众实现市内就近转移就业,州委常委、市委书记李云龙亲自找到文山复烤厂负责人,推动企业通过多种渠道成功吸纳档卡户群众31人就业,成为文山城区“岗位扶贫”模范企业。
 
  文山城区是全州的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各类工商企业数以千计。为把这一“州府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就业扶贫”资源,文山市主动作为,主动出击,全面掌握城区工商企业用工需要并与之达成用工订单协议,千方百计为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实现转移就业牵线搭桥。目前,文山城区共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5962人,其中档卡户1761人。
 
  “劳务输出”转移就业一批
 
  年关逼近,薄竹镇红者几村档卡户熊保华从江苏打工“满载而归”,回到家里忙着装修房屋,准备赶在年前入住新房。2016年,熊保华夫妻俩通过“就业扶贫”劳务技能培训掌握了“打模”和“电焊”技术,随后前往江苏省一家海洋装备公司打工,从此“走出山门富路宽”:每个人每个月的工资有5000多元,一年工作10个月有10万多元,除出花费纯收入有9万元左右。
 
  东部沿海地区用工需求量大,务工收入高。一直以来,文山市把向东部沿海“输出”农村劳动力作为推进“就业扶贫”的核心措施,不断强化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不断强化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纽带作用和专场招聘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等主题活动的辐射作用,不断创新上海——文山“劳动力传送带”工作机制,全方位、多方式、多渠道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渠道,做大做强“劳务输出”扶贫。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全市新增“劳务输出”就业近6000人,其中档卡户1700多人;“劳务输出”就业人均月工资达到 2500元左右,全市“劳务输出”务工收入达到1.48亿元以上,档卡户实现增收4400余万元。
 
  “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一批
 
  冬闲时节,红甸乡茂克村的轻纺“扶贫车间”里缝纫机声哒哒不停,比平日更加热闹。回族档卡户杨庆妃由于饮食、生活不便,一直没有外出打工挣钱,如今却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摇身变成了“上班族”,实现了照顾老人小孩、家务农活和打工挣钱“三不误”:忙完了田地的活计,把小孩送到学校后就来做工,一天可以做100多个枕头套,每个月收入有2000多元。
 
  由哈电集团投入定点扶贫资金200万元建成、采用“村集体+农户+企业”的运行模式的茂克村轻纺“扶贫车间”,可为全村提供100个左右的务工岗位,目前已吸纳19名农村群众就近就业,其中档卡户8人,人均月工资在2000元左右。
 
  “车间建在家门口、务工不用往外走、挣钱顾家两不误、幸福生活人人有”。文山市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的工作思路,汇聚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合力,先后建成“厂房型”、“居家型”、“园区型”、“零散型”就业“扶贫车间”50个,吸纳档卡户群众386人就近稳定就业,人均月增收在1500—4000元不等,为不愿或不便外出务工的农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探索出一条就近就地就业增收脱贫的新路。
 
  “公益岗位”安置就业一批
 
  小街镇疯龙潭村档卡户朱汉毕一家五口人,儿子和孙子都因病不能干重活,自己和老伴年纪大了,无法外出务工,一家人只能靠种点蔬菜维持生计。2018年,镇政府设置了一批优先招收档卡户的保洁员公益岗位,朱汉毕第一个报了名并顺利地当上了村里的保洁员。每天打扫一次村里的清洁卫生,活不重,每月还有500元的报酬,这让朱汉毕乐得合不拢嘴:要把这份收入用好,除了改善生活,还准备栽点果树,养点猪,凭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
 
  文山市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实际需要,针对档卡户中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三无人员”就业困难问题,按照“因村设岗、因需设岗、以岗定员、总量控制、属地管理”的原则,安排财政资金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设置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等“五大员”乡村公共服务岗位5025个,确保全市4599个档卡户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公益岗位”安置就业,走出了一条设置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助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助力档卡户就业增收的“多赢”扶贫之路。
 
  因为就业扶贫“组合拳”,文山市成千上万的贫困群众走上了就业增收、脱贫致富的新路。截至目前,全市农村群众有11.1万人实现转移就业,转移就业率达60.2%;档卡户有22581人实现转移就业,户均达到1.56人,就业收入成为档卡户跨越贫困线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