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大鹏90后海归回乡养牛
他的“海归”同学,90%在北上广和国外创业,10%留在体制内。他却是一个例外,回到家乡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养牛,当了一名职业农民。
他说:“农村天地大有作为。我盼着有一天,海归大学生种地养牛不再是新闻。”
28岁的吴大鹏身材敦实,带着近视镜,习惯于思考之后再说话。那年高考后出国留学,在马来西亚林国荣大学攻读商业会计专业。2015年毕业,户口可以落在上海和北京,但他选择回到家乡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杜尔伯特镇,接过父亲吴涛创下的家业,做了蒙康牧业有限公司执行场长。不过,他说“这是创业,不是接班”,他的梦想比大学毕业、考上公务员又主动“下海”的父亲远得多。
蒙康牧业建设面积6万平方米,自有奶牛500头,年产鲜奶2100吨,年销售额670余万元,另有3000亩耕地,种植全株玉米青贮、燕麦草和大豆。
父亲吴涛2013年开始经营牧场,购入奶牛160多头,但三年里没有盈利。2015年底,吴大鹏回国接手牧场,每年纯利润100多万。
吴涛嘴上不服儿子,父子俩在一起总是在友好的争论中打持久战。其实,这是关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话题和梦想,在同一块土地上的父子两代不断的裂变、生长、弥合。
同一个牧场,吴涛能让半个月产下一个犊,吴大鹏却能让它每天都有犊牛降生。吴大鹏发现,这么大的牛场,还是老规矩说了算,饲养员眼看是啥就是啥,导致很多空怀牛。牛群数据和生产脱钩,管生产的不管数据,管数据的不管生产,雇佣的奶农根本不了解牛群的实际状态。吴大鹏运用留学国外时学到的商业会计知识,甘当“数据员”,为牧场每一头牛都录入了详实信息,办理了“身份证”。他每天梳理一遍牛群信息,及时发现哪些牛应该调群、配种、孕检、干奶、产犊,观察哪些牛发情、生病,就连搅拌饲料也靠精准饲喂系统。安装发情检测设备,通过监控牛的运动量体温,找出牛群中疑似发情的牛,及时配种。
牧场最关键的赢利点在于牛能不能配上。吴大鹏拒绝过度追求单产,而是从源头入手,从繁育抓起。以前,冻精都是国家免费提供的,他却花了4万元钱买冻精。他认准了,一个牧场的未来就靠优质牛群。
不当“低头拉车的骡子”,就要不断学习充电。吴大鹏不惜花2万元钱,拿出两个月时间到内蒙古专业培训机构系统学习牧场经营知识,吃透牛舍采光、保温、通风、布局的科学知识。平时,他从伊利乳业月报上追踪县里牧场产奶量的变化信息,上门分析研究或成功或落败之道。他告诉记者,全世界黑白花奶牛都是九头公牛的后代,所以要把繁育搞好。父亲当初从澳大利亚购进的这批牛没有谱系,为此,他和冻精公司合作,为牧场每头牛做了线性评定和谱系追踪,然后选定适合参配的冻精品种。这个品种改良的周期需要五年,才能形成优质牛群,跟国际先进育种接轨。
见儿子摸得准看得远,还沉得住气,吴涛渐渐放下心来,甚至还多少有了点崇拜。他坦承,牧场牛群退化,错在自己一味地急功近利抓奶量。“大鹏不像我闷着头走道儿,他格局比我大。”从那之后,他彻底放手,把牧场交给儿子管理。
目前,蒙康牧场投资150万元建设的占地2700平方米的现代化新牛舍已完工90%,同步新上一套120万元的先进的挤奶机,计划明年购进100头荷斯坦成母牛。吴大鹏的创业“未来时”是实现牧场自动化,逐步向乳品加工业转型,进军高端冰激凌市场。“我这辈子不会端着父母给的‘金饭碗’,躺在三亚的海边沙滩上休闲、养老,我要的是一个可以代代相传的现代化牧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