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让优质文化科技卫生服务遍及美丽乡村
1月3日,石家庄市在平山县市民文化广场举办2020年全市“三下乡”集中示范服务活动,42家单位为平山县专门谋划帮扶的资金、物资、项目总额达1.16亿元,还有12.86亿元的信贷额度支持,均创历史新高。各成员单位还同县直单位一道,在活动现场开展了“学习强国”宣传、政策宣讲、“科普大篷车”、农技推广、法律咨询、卫生义诊、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惠农服务活动,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
石家庄市高度重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始终将“三下乡”活动作为全社会关爱“三农”、支持“三农”的重要抓手,通过25年来的用心打造,成绩斐然、硕果累累。2014年、2019年两次圆满承办全国“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2015年在全省“三下乡”20周年会上作先进发言;2016年省委宣传部组织各市来我市观摩学习;2018年全市集中活动参与单位多达88家;2019年帮扶总额创历史新高。“三下乡”工作为全市农村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重要力量。
把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近年来,石家庄市每年选定一个贫困县,组织40多家市直成员单位集中力量进行帮扶,为当地送去大量的资金、物资、项目和信贷,取得了扎实成效。2016-2020年全市集中服务活动帮扶金额连年过亿;活动内容不断创新丰富,现已达到10余类、40多项;活动覆盖面越来越广,全市每年举办市直部门大型下乡服务42次,县级集中服务活动30余场;各职能部门每年组织下乡文艺演出3000余场,放电影3.8万场,免费诊治病人4万余人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000多场,发放农林技术资料10万余份,真正做到了将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每年的全市“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往往是选在广场、集市等地,时间多为2小时左右,活动形式、内容、实际效果往往因此而受到限制。为解决活动不够深入基层、受众面有限、针对性不够强等问题,石家庄市组织市直成员单位成立了“三下乡”小分队,在集中活动前1-2周,提前深入当地基层农村、学校等地,面对面为群众搞服务、送温暖;同时,建立“常下乡”工作机制,小分队下乡活动贯穿全年、遍布全市。法律部门利用节假日,常年开展“送法下乡”,组织律师、公证员向群众发放“连心卡”,推广普法用法APP,成为农民朋友的“掌心顾问”;科技部门全年不断赴基层中小学校开展“科技大篷车”巡展活动,展览包括奇妙的物理、身边的科学、流动天文台、动植物标本等十余种类型,令孩子们大开眼界,学科学、爱科学的种子从小在心里生根、发芽。各县(市、区)也以全市集中活动作为示范,每年积极开展“三下乡”“常下乡”活动,使“三下乡”活动形成一级帮一级、一级带一级,紧接地气、全面开花的蓬勃态势,更好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精准帮扶项项承诺按期落实
在“三下乡”工作中,石家庄市突出“精准”二字,强调帮扶质量。各单位在谋划项目时,不以数字论英雄,而是立足实际、精准施策,追求扎扎实实的帮扶效果。
为做到这一点,石家庄市建立了“面对面”沟通对接机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协调会,会上由当地党委、政府提出实际需求,市直成员单位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谋划、安排帮扶内容;会后,县直单位与市直单位深度对接,对帮扶项目进行多次、精细化调整;最后,双方认可后达成一致,报“三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再报市委、市政府领导审定。确保真正把“好钢”用到“刀刃上”,把好事办到基层和群众“心坎上”。在这样科学精准的机制下,各县(市、区)申办全市“三下乡”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群众对“三下乡”也十分欢迎,每次活动现场都像过年一样热闹。
承诺的内容能否如期落实,是检验“三下乡”成效的最终标准。为了督促各成员单位落实好资金、物资和项目,我市采取了许多办法,如:在集中服务现场举办捐赠仪式,将各单位承诺帮扶的项目制作成捐赠牌,市、县直部门集体上台赠送、接领,接受领导小组、媒体和公众的见证监督;“三下乡”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按照《帮扶情况一览表》,督导各单位帮扶落实情况,对进度迟滞的进行提醒;每年帮扶地要对各单位帮扶情况进行评议,评议情况作为“三下乡”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等等。在有力的督导措施下,长期以来,每年全市“三下乡”集中活动中各单位承诺的帮扶内容,全部保质保量如期落实到位,受到了当地的好评。许多地区借助“三下乡”东风,发展起了特色农业产业。如行唐县利用帮扶资金当好“酵母”,做大现代化设施蔬菜产业“蛋糕”,打造全省知名的绿色无公害瓜菜生产基地;深泽县杜社村在“三下乡”活动的支持下创办葡萄协会,发展“紫玉”牌克伦生无核葡萄种植,每年为800名村民带来近3000万元收入。
“送帮建育”实现“常驻乡”
要真正改变被帮扶地区的落后面貌,最重要的还是为变“输血”为“造血”,增强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石家庄市的“三下乡”工作经过长期实践,逐步探索出一条“送、帮、建、育”的帮扶模式。“送”是指把中央和省市的路线方针和惠农政策,以及精心谋划的帮扶项目送到基层;“帮”是指组建专业服务小分队,深入农村、对接农户开展帮扶,并建立1-2年的长期联系;“建”将“三下乡”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机制、项目和阵地的建设上来;“育”是指着眼于建设一支不走的“三下乡”队伍,为农村培养一大批素质较高、常驻乡村的本土化骨干人才。
在“送、帮、建、育”模式指引下,宣传文化部门通过“送文化下乡”,建设“宣传文化示范村”等措施,持续不断地为基层送戏、送演出、送培训,拓展夯实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宣传文化骨干;卫健部门大力开展“对口支援”建设,市、县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全市195所乡镇卫生院实现对口帮扶“全覆盖”,培训了一大批基层医师;市科协以农技协为纽带,建起“科普惠农服务站”150多个,市科技局组建了科普巡回宣讲服务团,为“三下乡”当地留下了不走的“工作队”。
多年来,石家庄市的“三下乡”工作已经成为在全省领先、具有广泛影响力、产生巨大社会效益的“三农”工作品牌。今后,我市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相关要求,继续深化、细化、实化各项帮扶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乡村振兴持续发挥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