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沂山麓向北,九曲黄河向南,位于沂蒙黄河之间的山东省淄博市,平原、丘陵、山地棋布,土壤富硒,自然条件层次分明,发展“名特优”农业得天独厚。
沂源苹果、博山猕猴桃、山东黑牛、桓台粮油、淄川富硒农品……一个个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让淄博农业声名鹊起。然而,世世代代靠着种地和进批发市场销售换来“辛苦钱”的淄博农民,却不能实现“地里有好东西,就能过好日子”。
乡村振兴大幕拉开,如何打牢产业振兴这个根基?淄博市委书记江敦涛的思考颇显理性:“聚焦高质量发展,明确‘板块布局、放大优势、构筑高地、融合发展’路径,以打造‘名特优’农产品为根本,用好绿色驱动、品牌驱动、融合驱动、改革驱动等引擎,重点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等,推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截至目前,淄博已形成粮食生产功能区、生态有机农业区和休闲观光农业区“三大板块”,建成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三园一体”160家,沂源苹果、高青黑牛分别入选国家、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粮食生产功能区:坚定扛起“稳粮增收”责任,引导粮食生产主体与加工主体融合发展,打造“淄博放心粮油”品牌
位于淄博北部的桓台县,素有“鲁北粮仓”美称,早在1990年就成为了“江北第一个吨粮县”。2019年7月,桓台高产攻关田冬小麦亩产达835.2公斤,一度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桓台的小麦单产,连续9年位居山东省首位。
近年来,博信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桓台县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公司通过发展良种繁育生产、粮食规模种植、粮食烘干仓储和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已流转土地种粮1.5万亩,通过订单、托管等方式带动种粮12万亩。
“规模大了,就在市场上有更多话语权,上游跟种子公司谈,每斤高于市场价两角钱回收;下游跟面粉和玉米加工企业谈,实现绿色种粮、精准种粮。”博信公司总经理王信宝说。
淄博市副市长王可杰介绍,作为农业大市,首要责任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淄博立足北部黄河冲积平原,坚定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以上。
粮食生产区如何实现产业振兴?种粮农民如何多渠道增收?淄博加快土地流转,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98.73万亩,流转率为40.8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支持种粮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9102家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支持加工企业、供销、商贸、粮食等经济组织参与农业全托管、半托管社会化服务;支持粮食生产主体和加工销售主体等融合发展,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专业化、智慧化、品牌化水平,打造“淄博放心粮油”品牌。
桓台县起凤镇起南村是粮食生产专业村,村党支部书记魏锐祚这样介绍种粮农民的新生活:全村1498亩地,都由桓台县铁牛农机合作社种着,有的是直接流转的,有的是托管的,种的粮食产量高、质量好,就是比散户多卖钱。解放出来的农民,种粮的收入有保障不说,有能耐的外出打工,没能耐的进合作社打工,都能挣到旱涝保收的工资。
生态有机农业区:立足好山好水好生态,推进生态与产业融合振兴,擦亮品牌、畅通渠道,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
淄博中南部的淄川区,得益于泰沂山脉北麓的好山好水,有一片占地24万亩的富硒土壤。
淄川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利民介绍:“立足天然富硒,推进土壤改良和技术富硒,致力于把富硒资源优势转变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淄川已被认定为‘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之乡’‘中国富硒蔬菜生产基地’,富硒农产品品牌溢价率高达800%。”
泰沂山下景美土肥,黄河岸边也不遑多让。依托黄河岸边优质的水土条件和秸秆资源,不到十年间,“高青黑牛”这一品牌已在此长成了参天大树。
“作为G20峰会国宴食材和青岛上合峰会专供牛肉,如今,在盒马鲜生这一高端农产品销售平台上,咱们的‘纽澜地’高档黑牛肉,可是最畅销的品牌之一,经常成为单日销量之冠。”山东新天地黑牛集团副总裁杜斌说。
生态资源丰富,优特农产品多,是淄博的天然优势,而如何让好产品卖上好价钱,则是淄博农人近年来的工作着力点。对此,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魏坤隆给出了答案:一是有标准,二是有样板,三是有传播。
淄博坚持“产业协会制定标准、经营体系执行标准、职业农民按标准生产”,狠抓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监管,“三品一标”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稳定在70%以上。坚持园区带动,打造品牌增收样板,推动“生产+加工+科技+品牌”融合发展。实施农业知名品牌提升行动,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借助大数据、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等现代传播途径,传递拓展淄博农产品品牌价值。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定期发布知名农业品牌榜,实行红黑名单制度。
2019年12月18日,淄博市知名品牌农产品推介会走进上海。沂源高锶苹果、淄川软籽石榴等名特优农产品吸引众多客商,现场签约销售1.06亿元。如今,淄博品牌农产品的溢价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沂源苹果等33个品牌获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称号,新城细毛山药等4个品牌入选“齐鲁御贡”宣传推广计划,累计打造“三品一标”农产品346个。
休闲观光农业区:既要卖产品,还要卖风景,让“优特产品+美丽风景+乡土风情”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强劲引擎
十多年前,因为地处黄河湿地,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还是省定贫困村。如今黄河湿地风情却成了该村的“招财招牌”,通过发展稻鱼共养、稻虾共养,挖掘整理“笠翁情”文化,利用距县城仅8公里的地理优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
“原先是年轻人抢着往外跑,现在是城里人争着上村里来。”常家镇副镇长、原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刘树海说,“村内村外干净整洁,处处是景,开办了53家农家乐和民宿,今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3000万元,户均收入达15万元。”
离开黄河,再进位于沂河源头的沂源县。2016年2月,作为山东12个市县之一,沂源县入选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张家坡镇阳三峪村农民殷兆莲,自此生活发生了变化:“村里成立了旅游合作社,俺拿老房子入了股,人家改造成了民宿,挣100元钱就有俺的60元,今年已经分给俺8万多元了。俺在村里卖点儿花生地瓜土特产,一年也能挣个万把块。”
“秉承在全域范围内打造‘小微景点’的乡村旅游理念,实现‘村村有故事、处处是景点’,已有60余个村庄涉足休闲观光、采摘体验等业态,2019年乡村旅游各项收入同比增长15%,开创了旅游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沂源县副县长张莹莹说。
乡村发展旅游,不是有好山好水就行,更需破解“人地钱”的制约。对此,淄博都有了顶层设计,并付诸行动。一是探索“点状供地”方式,推进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也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二是做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做实与农行、农信社等金融部门合作,开展好建设银行土地经营权贷款试点,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三是搭建项目对接、产权交易、人才支撑等平台,推动全产业链拓展、集群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