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打造“核特色”和“医品牌”两张名片
来源: | 作者:人民网
  日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点燃心中的那团火”“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宣讲报告会在南华大学举办,一个个铿锵有力的名字,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深深感染着广大师生。宣讲报告会结束后,南华大学合唱团饱含深情地唱响了《祖国不会忘记》,表达了对中国核工业奠基人的深切敬意,抒发了核铸强国的自豪情怀。
  南华大学自2019年9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扎实提高育人能力、育才能力,强化育人育德主线。
  聚人才缩短板 努力实现人才强校
  “尽管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仍有不足,但是校领导的热情令我感动,我将立即投入工作,争取新的科研高地。”在高层次人才座谈会上发言的是曾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深首席研究员的容益康。仅一个多月,南华大学就全职引进5名高层次人才,与20多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等高层次人才达成引进意向。
  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学校举办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研讨会20余场,对建设高水平大学和相对薄弱的学科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缺乏高层次人才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思考。
  “我们在资金投入以及人才服务等方面给予引进人才最大的支持,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活力。”南华大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袁中华说,“拿人才团队的组建来讲,科研人员完全由引进人才自由选择。”
  据悉,学校专门成立了人才服务中心。无论是科研仪器配置、助手选拔还是过渡性住房都可以直接与人才服务中心对接,最大限度地简化手续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在南华大学诚请高层次人才加盟意向书上,有校长和党委书记的电子邮箱。“高层次人才简历直接发到校长和党委书记邮箱,校领导亲自挂帅人才工作。”袁中华说。
  在大力引才的过程中,学校聚焦优势资源,利用自身特点打造“核特色”和“医品牌”两张名片,推进特色学科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医教研协同改革方案,加快医教研协同发展,发展衡阳医学院;同时选优配强附属长沙中心医院领导班子,制定医院“腾飞工程”实施方案,努力实现人才强校。
  创新课堂形式 坚定理想信念
  近日,由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指导,学生创作的微电影《大山里的思政课》,获教育部主办的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的特等奖和“最佳摄影奖”。
  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建国老师,有着16年思政课执教经验。他说,思政课不能只局限于课上,校园里、乡村中有着更广阔的实践空间。曾建国在班级中提出拍摄一部思政题材的微电影,得到学生响应。他先后收到同学们创作的剧本123份,主要学生演员共有60人参与选角竞争,最终形成了一支由核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等多个学院学生组成的微电影团队。
  团队在湖南衡阳雨母山的一个小山村,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主要场景的拍摄。这部讲述大学生实现理想和黑土麦田青年扶贫队队员谭腾蛟事迹的微电影,最终在全国3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
  “要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在平凡的岗位上同样可以放大人生的价值。”全程参与微电影制作的该校经济管理与法学学院18级学生谭芳婷说。
  《大山里的思政课》只是南华大学课程思政改革的一个缩影。学校针对调研中存在的新生对专业不了解、学生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组织中青年教师为新生讲解专业发展前景;针对学校医学、核科学等特色专业,邀请建校元老结合自身经历讲授“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此外,学校正在开发21个特色课程、建设110门思政示范课,未来将覆盖68个专业,惠及3万余名本科学生,为实现育人育才目标奠定思想基础。
  聚焦学生关切 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对这一届新生的心理普查中,发现了可能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同学。”南华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郑宇说。
  南华大学心理教育工作线上、线下两手抓,着力纾解学生心理问题。在线下,南华大学建立了“青春之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配有专职心理辅导教育老师5名,兼职老师26人,中心包括个体咨询室、团体辅导室、情绪宣泄室和沙盘游戏室等区域。同时,学校每年还组织“525心理健康文化节”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线上,南华大学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系统,实现微信、微博、贴吧等渠道全覆盖。
  “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健康成长,更要安心成长,尤其是针对贫困学生。”南华大学学生资助办公室主任周艳玲介绍了2019年学生资助工作,“学校为贫苦学生等困难群体捐赠冬被324件,金额超4万元,捐赠冬衣金额达11万元。”同时,学校积极开展“情暖回家路”活动,针对省内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返乡交通补助。周艳玲说,学校还设有7个勤工助学创业实践基地,在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也培养他们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为推动主题教育整改落到实处,学校以上率下改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校领导深入食堂、宿舍、课堂,听取教职工和学生意见,定期举办校领导与学生的午餐会,积极推动教室、宿舍条件改善,方便师生学习工作。谈及学校的变化和感受,该校土木工程学院17级学生冀炜宁说:“学校的改变越来越大,作为南华人,在这个大家庭中,我的归属感更加强烈。”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