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荷奶业分享“牧场到餐桌”发展经验
日前,中荷奶业发展论坛暨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六周年庆典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由中国农业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及研究中心、荷兰皇家菲仕兰于2013年11月共同发起,旨在打造连接企业和学术机构的开放与协作的奶业国际合作平台,分享荷兰“从牧场到餐桌”(G2G:fromgrasstoglass)的全产业链经验,推动中国奶业发展。会议对中心六年来的各项工作成果进行总结,并对中国奶业消费升级及与国际奶业接轨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胜利介绍,中心成立六年来,成员从最初的3家增加到13家,完成了35个科研项目,培养了9名博士生,发表出版超过20篇论文和著作,开设3家中荷奶业示范中心,培训864名牧场管理人员和从业者,赴荷兰乳业考察和交流超过340人次。六年深耕所收获的丰厚成果,彰显了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为合作共赢所付出的努力。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龚元石指出,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在中国奶业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升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行业振兴的需求下应运而生,为中国奶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及发展,为推广“从牧场到餐桌”的奶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体系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中国农业大学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基于这一平台,也深入开展了奶业科技关键问题的联合攻关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技术和产品。
李胜利指出:“中国人均乳制品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乳品消费渗透率不足、多元化需求未获满足,给国民健康和奶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针对这一现状,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监委会主席、荷兰皇家菲仕兰中国区总裁陈戈表示:“要充分整合中荷奶业发展中心资源,在强化国际间的学术和行业交流的同时,将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升级打造为G2G共享平台,把科研成果和奶业经验向下游转化,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河南花花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中原地区唯一的合作伙伴。谈起与中荷奶业发展中心的合作,公司党委书记唐文辉感触颇多。他说,花花牛以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品加工为产业链发展奶业,保证产品的新鲜和品质,中荷奶业发展中心把欧洲先进的管理观念、养殖技术带到花花牛,很快融合在一起,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技术的升级和创新,很短的时间内生产经营业绩取得了明显提升。
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在创新科研、技术实践、牧场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对花花牛乳业给予了指导和帮助,促进了花花牛整体科研实力快速提升,尤其是养牛技术、产品创新迈上了新台阶,双方合作探索的“半舍饲、半放牧”养殖模式也走上正轨。据介绍,2018年,中荷奶业中心组建技术骨干专家团队,对花花牛乳业瑞亚牧场进行荷兰化改造,从营养饲喂、动物保健、奶厅评估、繁殖育种、犊牛评估等方面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改造,通过改造,瑞亚牧场泌乳牛单产显著提升,原奶指标明显改善,牧场日增生鲜乳2~3吨,年增收200多万元;犊牛日增重和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日增重平均达到750~900克;挤奶效率提升,每班次挤奶时间优化30~60分钟。5~9月份热应激整体产量降幅在5.7%以内,产牛淘汰率控制在4%以内。
与会专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业发展速度迅猛。从1978年到2018年,中国人均乳品消费量从1公斤增长至34.3公斤;全国奶类总产量从不足100吨翻升至3176.8万吨,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奶业的进步,离不开国际合作,目前已经与北美、欧洲、大洋洲等很多奶业发达地区的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希望中心未来进一步深化中荷奶业合作,将荷兰奶业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引进、吸收,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合作成果,促进中国奶业产业链上下游衔接、融合,为民族奶业的全面振兴,走向世界贡献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