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派
“就拿我们扶贫产业基地来讲,560亩的土地如果种植一般作物一年的收入也就60万元,如果用来种植黄金百香果,一年收入可达2000万元。”“真没想到,科技真的能够让黄土变‘黄金’。”近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组织当地种植户开展黄金百香果技能培训,科技特派员为大家算了一笔账,贫困户的脱贫信心一下子被激发起来。
由于这里的黄金百香果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香甜适度,非常适合北方市场。这段时间,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地的客商络绎不绝。截至目前,该基地已经接到全国各地订单100多份20万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宁市江南区坚持科技助农、科技强农、科技惠农战略,在科技特派员全程指导下,研究制定了《江南区开展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帮扶专项行动方案》《江南区“十三五”科技精准扶贫工作规划》《江南区科技推广和农村改革创新进村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打造农业科技扶贫产业园,实施科学种养、科学管理,降低农业成本,增强扶贫“造血”功能,提高农民收入。
仅用两年时间,该城区9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
科特派支招
精准管理作物不费力
2018年,江南区在江西镇那廊村及周边打造了一个约2000亩的江南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农业物联网技术集成示范基地,由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农业物联网云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数字门户、农业生产决策指挥中心等组成。
在科特派的推荐指导下,园区生产工作人员通过自动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设备,可随时随地精准便捷地掌握园内金菠萝、沃柑等作物的生长环境数据,实现对作物水果及时精准的管理。
江西镇那廊村贫困户莫建清一家4口,夫妻两人常年以低保作为主要收入来源。2019年1月,莫建清和妻子到园区从事除草、选果、摘果等工作。“通过在沃柑基地做工,我们两个人每个月平均能拿到2000元以上的收入。现在很多工作,科技特派员教我们使用高科技,不是很费力。”莫建清说。
江南区扶贫办负责人介绍,科特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科技园区集农业综合循环利用、生态农业观光、水果采摘、贮藏加工、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与技术培训于一体,辐射带动周边村屯发展科技农业15000亩,也为区内外广大游客提供了一个游玩的好去处。通过园区示范、孵化,实现科技扶贫,引领江南区现代农业发展。
以种植沃柑、黄金百香果、冰菜、香水柠檬等性价比高的现代特色时令果蔬为主,江南区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初步形成特色水果、花卉苗木、生态休闲旅游三大产业,其中绿园果蔬产业星创天地获得广西科技厅的认定。2018年,江南区打造的“菜篮子工程”获得全国“民生示范工程”奖。
2019年,江南区农业科技扶贫产业园实现总产值达5886万元,销售收入5350万元。
水果蔬菜“升级”
传统农业有了“科技范”
在江南区延安镇华南村古桃坡的地里,一棵棵高大的芭蕉树笔直挺拔,浓荫如盖,村民刘发新正忙着护理“越南蕉”。
50多岁的刘发新,在2015年底精准识别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仅有的2亩多的水田,一家4口人挤在两间旧瓦屋里,家里的收入经常入不敷出。
在包村干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前两年,刘发新把自己所有的家底都拿出来,开始种芭蕉和养鸭,增加收入。为了掌握一套成熟的养鸭技术,他经常参加水果栽培技术培训班,虚心向科特派请教芭蕉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方法。
“经过品种改良、技术改进,芭蕉基地的抗台风、抗病虫害能力显著提升了,这10亩地预计有2万斤的产量,能够带来3万元的收入了。”刘发新满脸笑容。
为使贫困农户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江南区推荐和选派6名科特派到9个贫困村入驻扶贫,通过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形式开展精准脱贫服务,组织实施4项产学研项目,推广先进技术6项、新品种5个。
江南区苏圩镇那海村蕾受坡村民方永光2015年以前一直种植稻谷和普通的甘蔗,收入微薄,一家四口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在城区科特派的指导下,方永光将自家两亩多土地全部改种特色水果,通过科技种植,成为了全村的致富带头人。最近,他又申领了200株黄金百香果苗,仅此项,2020年预计可能增加收入3万元。
2019年,江南区科特派共组织贫困村生产技术现场指导96次,服务农户220户,组织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9场(次),培训内容涉及坚果、红蜜柚、西瓜种植等产业,培训农民238人次,优先培训贫困劳动力、优先指导贫困农户发展高效种植、养殖扶贫产业,为贫困户发放农业科技术书籍500册,先后组织1300多名贫困劳动力到农业科技扶贫产业园参观,增添了贫困户的脱贫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