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去年受到救助的特殊儿童已经能正常上幼儿园
来源: | 作者:大河网
  网上流传着一句话:读懂了康复前街,就读懂了郑州的“人间世”。康复前街位于郑州二七区,这里盘踞着3家三甲医院和许多儿童康复训练机构。
 
  去年,河南商报和社会爱心人士合力,为其中一个做康复训练的孩子带去希望,现在这个小朋友已经上了幼儿园。今年,我们期待温暖继续。
 
  去年商报的报道为她和女儿带来希望和安慰
 
  2019年1月,河南商报曾报道了在郑州康复前街周边治疗、做康复的孩子和家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报道中的邓小雅,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但是幸福终止于2016年,有智力缺陷的二女儿妞妞出生,为治疗孩子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让邓小雅背负了30万的外债。
 
  在郑州做康复的一年多时间里,邓小雅租住的地方和妞妞上康复课的地方都在康复前街,两张拼在一起的床,是邓小雅与合租室友的所有“家当”。
 
  这是一条听起来很有希望的路名,只是在这里,希望总是和绝望相互拉扯。
 
  还好,邓小雅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去年,河南商报对她们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不少爱心人士通过记者向邓小雅传递爱心,或是经济上尽一份力,或是送上一句温暖、鼓励的话,这对邓小雅来说,是一针强心剂。
 
  面对读者们的捐款,她说不知道怎么表达感谢,“虽然这几年为了给孩子治病,借了不少钱,但是觉得自己很幸运,面对这么多人的关心,也一定要努力改变现状,把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
 
  曾经带着女儿做康复现在她成了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师
 
  “把爱传递下去”这句话邓小雅做到了。
 
  通过不断的康复训练治疗,妞妞的语言和智力得到了明显的进步。2019年9月份,妞妞上了幼儿园。
 
  “虽然和正常的孩子相比还是有些差距,但是妞妞已经具备融入社会的能力了。”邓小雅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妞妞的性格好,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们相处很愉快。正是因为自己有这样一个智力缺陷的孩子,和带着孩子做康复的经历,她也走上了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师这条路,虽然还在实习期,但是已经开始给小朋友们上课了。
 
  “我从去年9月份开始学习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师内容,在这些孩子身上,有妞妞从前的影子,我治愈他们的同时,也在治愈自己。”邓小雅说,以为压抑了太久的痛苦会麻木,其实不然,曾经的纠结、无助,随着妞妞上幼儿园而结束。她很感谢河南商报曾经的报道,也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现在新的生活让她信心满满,帮助更多的孩子康复,同时慢慢偿还自己的债务。
 
  为治疗“天使综合征”的女儿,这家人花光积蓄
 
  和邓小雅一样,康复前街上还有不少妈妈在为孩子的康复努力。
 
  1月14日,河南商报记者来到位于康复前街上一家名为“河南呵护社工服务中心”的特殊儿童康复训练机构,见到了两岁半的多多,她一直冲着记者笑。
 
  多多永远在笑,看起来很开心,她会爬着奔向你,然后伸出手触摸你的脸,再牵着你的手。只是,这样的开心是一种罕见的病症,名叫“天使综合征”,据文献报道,全世界所统计的患者大概为1.5万人。
 
  多多就是其中之一。她的笑容背后有数不尽的苦楚,同时伴随着多多的是一系列神经发育问题,包括严重的智力障碍、语言缺失、癫痫、睡眠和喂养问题等,也注定了,多多的智力永远停留在了一岁半。
 
  张楠(化名)是多多的母亲,她的求子之路是坎坷的,多多是第3个孩子,前两个因为不同的原因流产了。没想到,命运对多多是这么不公平。“如果不是因为她(多多),我们家应该比较宽裕。”张楠曾在一家外企任职财务,老公的收入也不错,只是因为多多的病,她的工作没了,钱也借遍了。
 
  “最大的心愿就是在孩子之后去世”
 
  “我也不希望她能像别的孩子一样有明显进步,有大小便能表达出来,知道吃东西,我就很满足了。”缓缓地,张楠讲了一个故事:在回老家驻马店给多多办理残疾证的时候,他们不小心追尾了别人的车,对方司机要理赔的时候,多多爸承担不起,说“我们没钱”,不是不想赔,是真的没钱。
 
  “很难想象,我们两口身上1000元钱都没有,而且不知道怎么开口去解释我们没有钱,难道要告诉别人我们有个智障的女儿?他们能理解什么?”张楠说。
 
  磨难来临,张楠选择用生命去守护孩子,只是残酷的是,她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看到多多像别的孩子一样有明显的进步。
 
  她告诉河南商报记者,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孩子之后去世,“她这辈子智力只有一岁多的水平,我不在了,谁照顾她?”
 
  孩子的母亲也是需要关注的群体
 
  在采访的时候,带着孩子康复的家长们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只有在“病友”这个生态圈里,感觉才是安全的。在这里大家是平等的,没有让人难以启齿的孩子,没有低人一等的感觉。过年了,很多人开始迷茫,不想回老家、不想面对别人异样的眼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相互理解。
 
  “你们过年不回去吗?”“还没想好呢,不知道回去干嘛,亲戚们的钱还没有还。”
 
  特殊儿童康复训练师金芒告诉河南商报记者,不只是孩子,孩子身后的母亲同样是需要关注的群体。
 
  常年与社会脱轨、日复一日地带着孩子康复,她们的心理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为母则刚”让她们没有可选择的余地,除了咬牙坚持,她们也没有退路可逃。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