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深植厚土 铺就脱贫坦途
来源: | 作者:农业网
  西藏,被誉为“世界第三极”,遍布着众多“人类生命禁区”。这里是从农奴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地区,是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也是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区,2015年底贫困发生率高居25%以上,全部74个县区均为国家级贫困县区。
  脱贫攻坚鼓声急,雪域儿女步蹄疾。四年来,西藏脱贫捷报频传:2016年5个县区脱贫摘帽,2017年25个县区脱贫摘帽,2018年25个县区脱贫摘帽。
  贫困区域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居住分散。西藏实现整体脱贫,困难可想而知。而深植遍布乡村的产业,无疑是西藏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的一剂妙药良方,更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强化政策,精准管理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形成了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人员保障等多层次、全方位、各领域的“1+N”扶贫政策体系。《西藏自治区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指导意见》《西藏自治区产业精准扶贫规划》《西藏自治区关于加快市场主体培育推动扶贫产业提质增效》及《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相继出台,构建起政策体系的“四梁八柱”,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金融扶贫、援藏扶贫“五位一体”的扶贫格局。
  为举全区之力合力攻坚,西藏自治区建立了“四包、四到、四统抓”制度:省级干部包县、地市干部包乡、县级干部包村、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户统称为“四包”,资金、任务、责任、权利“四到”地市的管理模式,自治区统筹、地市总负责、县区抓落实、乡镇专干的“四统抓”制度,层层压实责任,为各地探索符合实际的产业扶贫路径提供了坚实的政策、组织、资金等保障,激发了基层主动性。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探索出通过规划定项目、项目定人员、产业定收入、收入定增幅、增幅定目标和统一标识公示牌、明白卡、信息档案的‘五定三统一’办法,确保了产业扶贫与贫困群众精准对接,以及对扶贫项目的精准管理。”西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厅长、自治区产业脱贫组组长杜杰介绍说。
  据统计,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投入362.24亿元,实施扶贫产业项目2661个,带动23.8万贫困人口脱贫,占总脱贫人口38%,受益农牧民群众超过70万人,占西藏农牧民群众总数的近30%。
  “六宜”产业遍地开花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涉及西藏七个地市、上千乡镇的产业落地,入乡进村,“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一大批与农牧区实际情况相配套,与农牧民生活习惯、生产能力、生存技能相适应,就近就地解决就业的“六宜”产业遍地开花。
  小桥、流水,绿荫成林,拉萨市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是国家级AAA景区,沿着吞曲河蜿蜒排列的282座水磨长廊是最著名的风景。这里还是藏香的发源地。“传承1300多年的藏香制作手艺,现在成了我们脱贫致富的金饭碗。”吞达村书记普布次仁一边用“布热”挤着香泥一边和记者闲聊。最早,普布次仁生产藏香只为自家使用,后来成立了家庭作坊,又联合12户社员,成立吞巴乡藏香农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在尼木县政府的支持下,普布次仁又吸纳了村里23户藏香家庭作坊,成立尼木吞巴藏香净土产业有限公司,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农户”的模式,带动全村村民拾起了老手艺,发展藏香产业。现在全村200余户有125户139人从事藏香生产,户均分红一万多元,成了全区闻名的藏香之乡。
  在拉萨机场沿线有个市民周末游的好去处——曲水县才纳净土产业园。红的玫瑰、黄的百合、蓝的菖蒲应接不暇,观花季、采摘节几乎月月精彩,文化体验、餐饮旅游、产品研发、生产加工、实习培训产业链不断延伸。才纳产业园在农旅融合、产学研教一体的道路上不断聚集发展,还带动周边四季吉祥村、白堆村的300多户异地搬迁户,通过在园区从事种植、服务、保洁等工作,几乎全部解决了就业。
  从前,藏红花在西藏很少大规模种植。2016年,郑安平从上海来到西藏江孜县日朗乡卡尔村创业,考虑到大棚蔬菜和藏红花不同的生产时期,把卡尔村冬季闲置大棚利用了起来。“我负责免费提供种球,给农牧民提供技术指导,待藏红花成熟全额收购,种植环节就由村里负责运营管理。”郑安平介绍说。两年多来,卡尔村38个蔬菜大棚都种上了藏红花,户均增收2000多元,负责大棚管理的4户贫困户每年都有上万元的收入。如今,这个模式已经在日朗、康卓、藏改3个乡推行,为300多名农牧民培训藏红花种植技术,带动了2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郑安平打造了帕拉庄园藏红花品牌、研发出藏红花功能性饮料、红酒、鲜花饼、藏红花蜂蜜、精油等深加工产品,“江孜藏红花”正在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
  如今,西藏自治区975个易地搬迁点,共涉及26.6万人,都配套建设了扶贫产业。无论是在雪域高原,还是在羌塘腹地,在大江两岸,在边境幽谷,扶贫产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
  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扶贫产业硕果累累,既为脱贫攻坚贡献了力量,也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谋划布局、打下基础。
  2016年以来,西藏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145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一万余家,发展家庭农牧场138家,发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5个,全国美丽休闲乡村13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个,创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个。
  如今,西藏自治区的高原特色农牧产业蓬勃发展,青稞、牦牛、蔬菜等“七大产业”齐头并进,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青稞亩均增产50斤,打造了昌都—那曲—日喀则牦牛产业带;高原蔬菜不再稀缺,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彻底变为五颜六色的瓜果蔬菜。“西藏民宿”等乡村旅游扶贫示范工程不断推进,家庭旅馆、登山服务、农家乐、牧家乐等高原特色旅游业带动2.4万户贫困户脱贫。
  曲水河谷,四季吉祥,一个整体搬迁的四季吉祥村,四年来陆续搬来了3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围绕贫困户,园林绿化、苗木种植、缝纫手工等扶贫产业不断落地,新村从无到有,已显繁华,村民达娃说:“现在人多了、绿化好了,我也在村里獭兔养殖场上班,家里收入每年都能增加万把元。”
  亚德,意为“高山上的村落”,曾经的千年传承“亚德细褐”纺织技艺,成就了仁布县康雄乡的脱贫路,使得这个偏远的乡镇不再偏僻。仁布县康雄乡亚德细褐羊毛织品合作社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带动100多人就业,人均月增收3500元,60多人学会了这一纺织技术,40余户贫困户靠此脱了贫。目前,遍布全县乡镇的“加工延伸线”已经投入运行。“延伸线项目将在全县7乡1镇布局加工厂,预计解决300名长期固定用工和更多的灵活用工岗位,同时带动本地藏羊养殖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不离乡、不离村就能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仁布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塔旦说。
  洁白的哈达飘扬、吉祥的歌谣唱响,雪域处处欢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下,西藏永别贫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脱贫奇迹。奔向小康,雪域儿女满怀激情、昂扬奋进,期盼一个又一个奇迹诞生,未来可期、为时不远。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