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板 促就业 稳增收——贵州向脱贫“硬骨头”发起总攻
新华社贵阳5月9日电
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给杏鲍菇浇水(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面临如期脱贫“大考”的贵州,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加试题”的情况下,凝心聚力战“疫”又战“贫”。通过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弱项,“外输、内拓”促进就业创业,培育扶贫产业保障群众增收等方式,向脱贫“硬骨头”发起总攻。
挂牌督战三级联动 查找弱项补齐短板
“牢固了,这下没问题了。”在榕江县八开镇格拢村村民曹德怀家中,督战队员何可航用手多次轻按他家一楼左侧房间的壁板,检查是否稳固。
今年4月,上级督战队到曹德怀家中调查发现,作为2017年的危房改造对象,他家这间房屋的壁板并未在当年安装完成。督战队将此事列入问题清单,责令当地限期整改。何可航此次督查,是为确认整改是否达到要求。
榕江是贵州省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之一,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1万多人。今年3月,省、州、县三级督战队共284名队员下沉到脱贫一线。“前期主要是督查,今后不仅要‘督’,还要‘战’,要与当地干部一起出谋划策、解决问题。”何可航说。
为确保榕江县如期摘帽,黔东南州从已实现脱贫出列的县市选拔脱贫攻坚能力突出、有实战经验的19名乡镇党委书记,提拔为副县长级干部后,选派到深度贫困县榕江县任19个乡镇党委第一书记,构建乡镇党委“双书记”战斗格局。
目前,贵州还有剩余贫困人口30.83万人,约占全国剩余贫困人口的九分之一。贵州将挂牌督战范围扩大到9个未摘帽的深度贫困县、3个剩余贫困人口超过1万人的摘帽县和有剩余贫困人口的8723个村。对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不追究责任;对有意遮掩和漏报瞒报的,严肃追究责任。
内外并重多措并举 确保重点群体充分就业
“我和老公在这边上班2个多月了,公司包吃包住,每月工资四五千元。”从江县加榜乡尧贵村贫困户黄银友,对政府帮助推荐的工作感到满意。今年2月20日,在县政府统一组织下,她乘坐高铁专列抵达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顺利在一家水产公司找到了工作。
从江县就业局局长韦胜席说,今年以来,从江县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6万多人,约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80%,其中不少是通过当地政府部门主动与用工企业对接,并多批次安排高铁专列、大巴专车输送等方式保障解决的。
贵州是传统劳务输出大省。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群众外出务工一度受阻。疫情逐步缓解后,各地纷纷“点对点”组织输出劳动力,促进群众稳定就业。
“外输”的同时,各地还大力支持本地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尽快复工复产,从内部挖潜力、开拓就业岗位。在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3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正赶制玩具。“疫情对我们的玩具出口几乎没有影响。”车间负责人姜春秋说,近期扶贫车间还在不停招工。
5月7日,贵州专门对全省劳务就业扶贫工作做出部署,要求各地把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边缘户劳动力充分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当前就业状况,提升就业组织化程度,想方设法稳住现有就业岗位,增加新的就业岗位。
培育产业着眼长远 保障增收稳定
疫情发生以来,各地的扶贫产业成为保障群众增收的“稳定器”。不少贫困地区迅速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把贫困劳动力吸引到产业链上来。
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采摘杏鲍菇(3月2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采摘、分选、打包、装运……在位于遵义市道真县的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现代化杏鲍菇生产基地,300多名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上班快3个月了,公司有严格的防疫措施,对我的收入影响不大。”正在打包车间称重的易地扶贫搬迁户张胡贵说。
经过3年多发展,公司已建成集产品研发、质检、技术培训、仓储配送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年产杏鲍菇超过4万吨,为当地提供约800个就业岗位,带动近400户贫困户增收。
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贵州贵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人包装杏鲍菇(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今年以来,贵州继续推行12位省级领导领衔推进12个特色产业,要求每个县聚焦1个至2个产业,迅速扩大规模,实现裂变式发展,提升综合产出效益。一些地方还积极帮助龙头企业纾困,加快完善农业生产、加工、仓储、流通、销售等从产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
黔西南州兴义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项目,是兴义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民生物资保障、“黔货出山”的重要载体。“在最困难的时候,贵州银行开辟了绿色通道,给予2亿元信贷支持,确保了项目顺利实施。”负责人雷乃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