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
好政策落到贫困残疾人心坎上
来源: | 作者:河南日报
  “这么多好政策,让俺吃穿不愁,有病不怕。”“我开的网店,把家乡土特产卖到全国各地。”“从家到广场的盲道很通畅,自己出去转转,心情好了许多。”……
  5月的中原大地,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上,随处可见残疾人脱贫解困后的一张张笑脸。他们拔穷根、开富源的脱贫故事,描绘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最动人的画面。
  唐河县大河屯镇马庄寨村村民李喜柱自幼双目失明、双腿残疾,享受到残疾人“两项补贴”;他的80多岁的父母患有慢性疾病,享受县医保6次报销,日常用药可以报销95%;侄女申请的扶贫小额贷款入股合作社,每年有稳定分红……19项各类帮扶政策,让李喜柱全家每年有5万多元的收入,远远超过了脱贫标准。
  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和特困人员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让贫困残疾人不为基本生活发愁;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等各项医保扶贫政策,有效解决残疾人看不起病的难题;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送教上门服务等形式,让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读书学习有去处……普惠政策抓优先、特惠政策抓精准,一项项惠民好政策,落到了贫困残疾人的心坎上。
  “政策这么好,干部这么上心,自己不能靠着墙根晒太阳。”在全国残疾人脱贫和助残扶贫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嵩县黄庄乡三合村脱贫人员张嵩现讲述自己脱贫的心路历程。右腿残疾的张嵩现依托山里的好生态,自学养土蜂,受益于到户增收政策,实现发家致富,过上了比蜜还甜的幸福生活。
  卢氏县瓦窑沟乡观沟村单腿双拐的贫困人员杨书春,放弃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照顾,自强自立种香菇、养黑猪脱贫致富。他脱贫不忘乡亲,将自己的种植养殖经验无偿分享给其他贫困户。杨书春说:“我要带着村里的贫困户一起干,用仅有的一条腿,蹚出一条致富的路来。”
  “靠劳动脱贫最光荣。”在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帮扶下,我省越来越多像张嵩现、杨书春这样的残疾人,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甩掉了“穷帽子”,奔向幸福路。
  康复服务是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帮助残疾人实现康复,与帮助他们脱贫奔小康一样意义重大。我省连续两年将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在残疾儿童康复黄金期拯救“折翼的天使”。去年,全省投入资金2.07亿元,为2.1万多名0至6岁的残疾儿童提供了康复救助服务。
  44408名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享受辅具适配服务,重新点燃生活的希望;2500多名贫困家庭听障儿童装上了“耳蜗”,能够聆听世界的美好……精准康复服务,让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
  “有米难做饭,有路难出门,有水难洗澡,内急难入厕”,这些尴尬问题,曾是重度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问题。省残联积极推动将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工作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行“一户一设计”个性化服务,近3年共为14.5万多户建档立卡重度残疾人家庭修建轮椅坡道、改造坐便器、安装室内外扶手等。这些看似不大的改造,让更多残疾人开始自立生活,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