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北京的科技扶贫答卷
来源: | 作者:新华社

人还是那些人,地还是那块地,村还是那个村,因为有了科技力量的注入而大不一样。

  作为全面加速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北京,承担着河北、内蒙古、西藏等8省区90个旗县对口扶贫、东西协作的任务。

  近年来,北京充分调动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助力帮扶地区精准脱贫,为乡村赋能,科技的“种子”,在帮扶地区开花结果、开枝散叶……

  地还是那块地,产出大不一样了

  河北省赤城县华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栋日光温室内,村民郝延平正熟练地操作着智能喷灌系统,为草莓种苗浇水、施肥。这里20亩繁育大棚种植了约160万株草莓种苗。

  38岁的郝延平家住赤城县样田乡双山寨村,原本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曾几何时,她和其他多数农村妇女一样打理几亩薄田,一家六口人主要靠丈夫打零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艰难。

  随着科技扶贫力度的持续加大,来自北京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华耐公司与当地政府合作创建扶贫产业园区,优先雇佣当地贫困户,靠管理优质草莓种苗,郝延平每个月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能在家门口打工太幸福了,既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又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郝延平说。

  在赤城,被科技的力量改变的不止郝延平。在盛丰农业科技园区的大棚里,用营养液种植的生菜绿油油的,长势喜人。赤城县盛丰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仲河打开手机上的一款App,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指标一目了然。

  “相比过去大田种植,水培不仅品质更高,而且产量翻番。以前各个指标都要人工检测统计,费时费力,还不一定准确。”乔仲河说,智慧农业系统的上线,大大提高了产业园的管理效率和质量。

  通过北京市科委牵线对接,目前已有几十项农业品种和技术在赤城县18个扶贫产业园区推广。因为有科技支撑,产业升级了、市场理顺了、生活改善了……2019年,赤城县各扶贫产业园区共带动15857个贫困户增收。

  北京农业科技资源丰富,国家和省部级农业科研机构在京集聚,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达百余家。农业领域院士52位,占全国的41%。

  近年来,北京科技扶贫项目举不胜举:

  ——“冬季闲不住,家家忙致富”。新疆和田农业科技园区里,以前只能到阿克苏摘棉花挣点钱的贫困户吐尼亚孜·阿布都卡地尔因为科技扶贫的力量改变了命运。“北京来的专家手把手教我们种甜瓜,一年种两茬,冬天还能种辣椒,在家门口种地就能有几万元的年收入。”

  ——河北省阜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野谷健康产业集团近年“落户”这里,和当地共同建起阜平硒鸽健康产业园。“以前种地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现在我在场里养鸽子,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出’3000多只乳鸽,能挣5000多块钱。”村民白富慧说,“我和老公一个月能挣1万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转等收入,不光脱贫,还致富了。”

  技术研发在北京,转化生产在当地,产品销售在全国……在北京的帮扶下,科技“种子”在贫困地区土壤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推动产业振兴、绿色发展,带动乡村振兴。2019年,北京助力受援地39个县级贫困地区摘帽,50.6万贫困人口脱贫。

  富了口袋,更富了脑袋

  20年前,马志国退伍回到家乡河北省阜平县,在家乡开始试种大棚蔬菜,但一没技术二缺资金的他,只能靠着3亩地和2个蔬菜大棚艰难起步。

  东西部协作为马志国解决了实际问题。“多亏了北京市对我们的扶持和帮助。”马志国说,近年来,北京市投入300多万元,帮助当地建起了20个蔬菜温室大棚和科技创新驿站,一批又一批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来到当地,不仅带来了他们从未见过的新品种,更为当地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

  一个个科技扶贫示范园,一个个技术推广中心……科技扶贫不仅改变了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富了农民的口袋,更富了人们的脑袋。

  今年“6·18”购物节期间,在河北省赤城县挂职副县长的北京挂职干部赵可尝试了一把“直播带货”,利用新媒体平台在线推广优质农产品,各个平台累计近50万人次观看直播。

  “西红柿卖得很好,柴鸡蛋都卖断货了!”赵可说,新技术、新平台为扶贫干部提供了新思路、新理念。

  科技深远影响着百姓的生产生活。

  ——新疆洛浦县位于塔里木盆地和昆仑山间,属国家级重点贫困县。2019年10月,北京移动携手安翰科技和解放军总医院,利用5G远程医疗技术,为当地群众提供5G磁控胃镜远程诊疗服务。

  ——在河北省赤城县等地,贫困地区的孩子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得以和北京的老师互动学习。课程体系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新了、授课方式有趣了……当地学校基于4G/5G网络与智能终端等技术,不断“强教育”“富脑袋”。

  制度安排,提供不竭动力

  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归流河镇北民合嘎查,秸秆正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宝藏”。

  2018年8月,北京市农林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李红霞作为科技特派员初到此处。“我刚来时,这里的农民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土壤板结,病虫害普遍发生,农业产出少、品质差,农民收获了口粮,却很少有经济收入。”

  两年多时间里,李红霞几乎每个月都要来北民合嘎查工作十多天。在她的指导下,内蒙古爱放牧(兴安盟)生物质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始在当地进行秸醋液体肥料的开发与利用,每年向农户回收废弃秸秆3万多吨,实现了“秸秆变废为肥,绿色循环应用”,同时雇佣当地农民进厂工作,解决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问题,还将炭基肥料和秸醋液体肥料回馈给当地百姓用于种植。

  耕地肥沃了,生态环境也好了,庄稼产量增加了,品质也改善了,百姓的收入有了保障,农民种田的信心更足了。

  “技术下沉不仅仅有利于扶贫工作,还得以有机会进一步优化科研路线,在实践中挖掘科研课题,在破题中寻求科技创新。”李红霞说。

  目前,北京市有科技特派员10883人。在京郊和对口帮扶地区,科技特派员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村镇社区,用知识、技术和智力为农民和乡村解难题、送科技,成为基层群众创业致富的贴心人。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