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中国农民网-安徽频道!
《魅力安徽》专版(俄罗斯《龙报》第88期)
来源: | 作者:未知

《魅力安徽》外宣专版由省政府新闻办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安徽商报承办,在美国《侨报》、法国《欧洲时报》和俄罗斯《龙报》均为每周出版一期。

《侨报》、《欧洲时报》和《龙报》分别为美、欧发行量最大、影响力最众的华人主流传媒。该专版旨在扩大安徽在海内外的影响力,树立安徽良好形象,服务安徽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

合肥地下管廊建设“国考”居首

三年建成 55.88 公里 未来将达 723.6 公里

第二批国家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建设于 2019 年收官。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合肥市 3 年来建成廊体 55.88 公里,目前入廊管线已达 201 公里,电力、供水、燃气、通信、污水等管线同处一廊,有效治理了试点区域“空中蜘蛛网”“马路拉链”等情况。记者从合肥市城乡建设局获悉,近日,住建部、财政部公布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绩效终期评价,合肥在第二批 15 个试点城市中斩获头筹,获得中央财政奖励资金 1.2 亿元。

201公里管线已入廊

合肥市 2016 年获批入列第二批管廊试点城市以来,在肥西县产城融合示范区、合肥高新区拓展区、新站高新区少荃湖片区开展管廊试点建设,项目长度 58.32 公里,概算投资 54.75 亿元。目前,已建成廊体55.88 公里,投入运营 47.51 公里,管线入廊 201 公里,收取管线有偿使用费 5338 万元,成效显著。

供水、燃气、热力、污水、供电、通信等入廊管线是城市运行生命线。“地下综合管廊可将各类管线统一管理,逐步破解以往从空中架设形成的‘空中蜘蛛网’以及埋入地下易被挖断的难题,让城市清爽起来。”合肥市城乡建设局管网办综合科科长曹必腾介绍。

机器人全天候自动巡检

建得好,更要管得好、用得好。地下综合管廊要充分发挥效用,还须科学智慧管理。据了解,合肥市与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研发综合管廊安全运维管理系统,率先实现管廊本体、入廊管线一体化监控。“未来,该系统整体纳入全市城市生命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后,可以大大提升和保障城市管线(管廊)整体安全性。”曹必腾说。

合肥市联合中国科技大学研发履带式综合管廊巡检机器人,实现综合管廊内全天候、全地形自动巡检;管廊内结构三维立体成像。同时对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温湿度等气体浓度实时监控,还可以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管廊内指定位置重点观测。此外,该机器人能实时监测自身运行情况并输出故障报警声光信号。

远期管廊超 700 公里

根据《合肥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2016-2030 年)》, 合 肥 市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分近期、中期、远期稳步推进,累计 723.6 公里,其中近期(2016-2020 年)实施 94.2 公里;中期(2021-2030年)实施397.7公里;远期(2030 年以后)实施 231.7 公里。

“目前,共有 13 个试点外项目正在开展前期设计或已经施工,总长度约 31.1 公里,其中北京路、黑龙江路和已完成施工招标的大连路等 7 条路,涉及管廊 15.4 公里。”曹必腾介绍。其中,备受市民关注的中央公园建设区域,将依托园区内总体规划和地下空间专项规划,以打造 CBD 地区整体高效的地下空间网络为目标,近远期建设大连路、锦绣大道、中央绿轴等多条干、支管廊和楼宇间微管廊,最终形成干支结合、微型补充的综合管廊体系布局。(葛清政)

 

新基建入场 “新引擎”开启

聚焦新基建,把握新机遇。近日,记者从马鞍山市投资促进中心获悉,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工业项目中涉及 5G 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工业互联网、轨道交通等新基建领域项目 47 个,总投资 234.9亿元。其中,5 亿元以上项目 18 个,20 亿元以上项目 3 个。

在复工复产热潮掀起之际,马鞍山市投资促进中心提早谋划,梳理409 家新基建龙头企业,编印《“新基建”领域拟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名录》。依托 4 个专业招商小组,专题研究新基建关联产业项目招商方向,特别是针对重点招商企业的中下游产业的基础设施产品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开展项目谋划,实施精准招商。与此同时,以半导体、通讯通信、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为侧重点,强化新基建产业研究,精准把控马鞍山市在新基建产业发展机遇的切入点。

精准招商,落地为金。围绕慈湖高新区通讯通信、郑蒲港新区半导体封装测试、雨山区关键电子材料、花山区东华金融云计算产业园等新基建产业基地建设,今年上半年,马鞍山市落户了瑞声精密元器件研发制造、欣视景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中电泰日升马鞍山生产基地等一大批优质新基建产业项目。同时,围绕新基建产业项目,强化督查调度,及时解决项目落户过程中困难和问题,推动转化落地。

产业集聚,效应倍增。马鞍山市招商部门深入研究上海、南京、合肥等地新基建产业发展趋势,围绕“产业链协同、配套发展”,加快招引了一批核心元器件外围零部件加工企业。主动对接宝武马钢集团“1+8”投资计划、泰日升通信精密结构件项目、中兴通讯 5G 通讯配套项目等新基建大项目,开展以商招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促进产业集聚。(任德玲 朱莹)

 

宿州市招商引资稳中向好 

日前,记者从宿州市投资促进中心获悉,今年以来宿州市招商项目到位资金逐月增长,利用省外资金稳步增长,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市招商引资呈现稳中向好的态势。

随着当前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宿州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投资形势渐入佳境。据统计,今年 1~6 月,宿州市新建、续建项目 850 个,到位资金 412.8 亿元,同比增长 3.5%。其中6 月份当月到位资金 83.5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14 亿元,增长 20.1%,势头较为强劲。全市省外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 227 个,到位资金 167.6亿元,同比增长 5.6%。新增入库项目 109 个,较上年同期增加 40 个,新增项目总投资 199 亿元,到位资金74.8 亿元。其中 6 月份当月新增项目24 个,较去年同期增加了 11 个。

上半年,宿州市重点签约项目193 个,总投资 452.3 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 115 个,投资规模占总投资的 91.2%;新开工项目 268 个,总投资 464.5 亿元,到位资金 126.5 亿元,项目转化率达 50.7%,高于去年同期 13 个百分点。新投产项目 179个,到位资金 79.7 亿元。一批重大项目,如投资 12 亿元的阿里新制造项目、投资 15 亿元的中欧“一带一路”蓝莓产业园项目、投资 12 亿元的泗县智能制造创新产业园项目、投资 2亿元的腾讯数字产业平台项目等开工建设。这些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为有效对冲疫情影响,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宿州市开展“面对面”或“不见面”招商,围绕上海、江苏、浙江等长三角重点区域开展定向招商。上半年累计外出及线上招商 173次,洽谈项目 326 个。宿州市投资促进中心分别在 3 月和 6 月举办两次全市招商引资项目集中签约活动,累计签约项目70个,计划总投资208亿元。(刘文晴)

 

界首市:小桑蚕结出致富茧 

抱着桑叶,轻轻地铺在蚕床上,动作娴熟却小心翼翼。秦学虎正在养蚕的大棚里喂蚕。

干这行四年多了,喂蚕时,他愈加用心。半蹲着、仰起脸,在向记者介绍养蚕经历时,他手中的活也没耽误。

小平头、条纹 T 恤、略显长的胡子茬,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人,却是阜阳市界首顾集镇小良村养蚕第一人,年收入近 200 万元,还带动了数十名村民增收。

忙起来没时间刮胡子的秦学虎,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谋划桑蚕养殖上。他立志通过率先垂范带动更多人参与,在党委政府的引导支持下,将种桑养蚕打造成村里的“当家产业”。

高中毕业后,秦学虎没像其他青年一样到沿海发达城市打工,而是在界首、阜南做生意。“家里就我一个孩子,走远了,父母没人照顾。”秦学虎说,这么多年,他收过废品、卖过面点,还曾在阜南一超市承租摊位卖糕点。

2015 年,稍有积蓄的秦学虎想在不惑之年再拼一把,将目标转向了桑蚕养殖。次年,他拿出多年积蓄,流转了 200 多亩地种植桑树,成为村里第一个养蚕的。

“桑蚕适合一家一户养,风险小、收入还可以,只能增收不能致富。你这么大规模搞不行!”看着秦学虎压上全部身家,亲戚关切地劝说。

秦学虎却意志坚定:于公,村里一直没有像样的产业,需要一个当家产业带贫增收;于私,在事业上的梦想需要靠实干实现。

秦学虎一方面在省内外遍寻养蚕专家,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搜素等方式,学习养蚕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秦学虎请来了六安的养蚕专家,将原本一年春秋两季养蚕的模式优化为一年四茬,当年种桑养蚕收入即超百万元。

带动贫困户有了第一笔可观的收入,秦学虎种桑养蚕的步伐更加坚定。

经过多轮扩大规模,目前,秦学虎的桑蚕养殖基地种植了 400 多亩桑树,建有 5 个养蚕车间,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工人。秦学虎的种养基地高峰期用工近百人,常年带动 30 余户村民增收,其中贫困户(已脱贫户)13 户。还有 30 多户村民跟着他种桑,20 多户跟着养蚕,每户年均增收 4000元以上。

眼下,秦学虎的基地已经与阜阳科技工程学校展开合作,开发出了桑叶茶、桑葚酒等多种衍生品,小小的桑蚕在皖西北小乡村迸发出无限生机。(徐风光 刘文琴)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1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