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乡村振兴人才哪里来?
来源: | 作者:中国农民网
  无论是产业兴旺,还是生态宜居或乡风文明,没有人才支撑一切无从谈起,所以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的人才振兴要明确三个问题,乡村需要什么人才?乡村人才哪里来?乡村人才如何发挥作用?我们重点讨论乡村人才哪里来这个问题。
  从理论上讲,乡村人才来源应该是开放的,凡是愿意为乡村做贡献的所有人都可以成为乡村建设人才。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要又是综合的,需要产业人才、技术人才、文化艺术人才,也需要建筑人才、管理人才,单一的人才来源不能满足乡村建设需要。在多元和开放的人才来源中,哪些人才来源最便捷、最有效?也就是说谁是“留得住、用得上、有作为”的人才?总结最近一些年乡村人才振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三个来源最应该受到重视和鼓励。
  第一,本土人才培养。
  这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我们常说“高手在民间”,指的就是乡村本来就蕴含着各类人才,只不过他们不符合有些表格上规定的所谓人才标准,不符合学历、职称、留学背景、会多少外语等指标,但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们可能是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他们可能是农业科技能手,有着多种实用技术的发明创造;他们可能是乡村建筑师,对特色民居建设轻车熟路;他们也可能是手工艺的非遗传承人,身怀巧夺天工的绝技;他们还可能是民间医生,掌握着治病救人的地方知识。总之,乡土人才就像田间的野花一样多,多姿多彩,四季飘香。当我们把人才的标准向着解决实际问题靠拢的时候,就会发现乡村是人才的宝库,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发现他、培育他、为乡村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乡村内生动力和活力就会释放出来。
  第二,人才返乡。
  叶落归根、告老还乡、反哺桑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数城市人是乡村走出来的,或者他们的祖辈是从乡村走出来的。因此,很多人身上具有浓浓的乡土情怀,他们愿意到乡村去,为自己的家乡做贡献。这部分人包括从乡村走进城市的官员、学者、企业家,也包括从乡村走出来的打工者、创业者。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资金、有见识或管理经验,又具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怀。于是他们或返乡创业、或退休回家乡发挥余热,成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我们看到的许多古宅大院、祠堂庙宇、古桥古路等文化古迹,很多都是古代回乡的乡贤们建造的,正是这样的一股力量维系了乡村的与时俱进。今天,新乡贤同样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是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来源。在实践中涌现出了很多一个新乡贤改变一个村庄面貌的典型。他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或出资修路;或建文化活动中心、学校和养老院;或举办企业发展融合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或举办农民学校,培养人才;或写村史、修家谱、整理优秀家风家训,为乡村文化建设做贡献。总之,这是一支十分珍贵的乡村人才力量,重视他们的存在,从政策、制度和体制机制上给愿意返乡的人留下一条返乡的路,引导他们为自己的家乡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他们的示范作用影响和教育更多的人,不失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途经。
  第三,人才下乡。
  乡村振兴需要各种人才,靠乡村自然形成的人才结构难以满足现代乡村发展需要。因此,引进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就目前而言,乡村急需五类人才:一是乡村教育人才,包括基础教育人才,也包括各类成人教育人才,他们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保障,也是乡村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条件。二是乡村卫生与医疗人才,解决乡村卫生防疫和农民看病难问题,是目前乡村最为迫切的需要之一。三是乡村企业人才,适应乡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农产品加工、合作社的运营、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以及乡村休闲、度假养老产业的开发,都离不开企业人才的参与。四是乡村建筑人才,克服乡村民居私搭乱建、千村一面、千房一面、乡村特色消失等问题,需要大批懂乡村的建筑师指导农民运用现代建筑技术建设自己的家园,规范和提高民居质量,建设生态宜居乡村,让农民具有获得感和幸福感。五是乡村志愿者队伍建设,乡村社区养老支持、法律援助、民事调解、文化建设等需要大批专业队伍,促进乡村志愿者队伍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发展,可以缓解乡村专业人才匮乏。
  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动人才下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有组织地动员城市科研人员、工程师、规划师、建筑师、教师、医生下乡服务。应该看到,目前大多数地区乡村人才振兴的条件尚未形成,仍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城乡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除,宅基地制度、户籍制度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人才下乡;适度规模家庭农场形成机制依然缺失,农业收入低、政策不稳定等因素难以留下或吸引年轻人返乡下乡创业;政府对农业支持与扶持的精确度有待提高,尊重农业和农民的社会文化还需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尽快破除影响和制约乡村人才振兴的体制机制,营造乡村人才振兴的政策与文化氛围。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中国农民网 2002-2024 © 版权所有 / 监督电话:010-84629985 / 投稿邮箱:cnfarmer@yeah.net
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2006 备案号:冀ICP备14003373号-3 / 冀公网安备 13073002000031号